買菜時錢包不小心掉了,錢包裡有1.3萬元現金以及身份證等證件。 找是找到了,可沒那麼容易拿回來:撿到的攤主要求失主拿出“誠意”來,不給“誠意”就不還。(10月15日《廈門晚報》)
拾金不昧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和諧社會的應有之義。但給予拾金者合理的報酬,不僅是對其盡到保管職責的肯定,更有利于對激勵更多的人把拾金不昧作為自己的自覺行為。10月12日廣州通過新的《廣州市拾遺物品管理規定》,其中明确規定,遺失物自發布招領公告之日起6個月内無人認領的,歸國家所有;處理無人認領的物品後,公安部門按拾獲财物價值10%的金額對拾得人給予獎勵。
拾金不昧獎10%,從最初的人聲鼎沸,到現在的普遍接受,可以說是社會的一種進步。10%的獎勵,猶如一股甘泉,可以滋潤善行者。遺憾的是,對于有人認領的失遺物,含混不清的“自願”,在恥于言利的傳統規範下,往往成為一廂情願。回到本次事件上,男攤主反複強調高先生沒誠意,但面對記者的追問:說的“誠意”是什麼?他卻又不肯直言。筆者大膽揣測,這個誠意是否就是指金錢獎勵呢?男攤主想要,但卻又不好意思說出口,這就是前文所說的恥于言利。
事實上,大膽的說出自己的要求,并不是什麼可恥的事,無論失主還是社會,都應對此有正确的理解和寬容。但顯然的是,這個事情似乎又不同于一般的拾金。之前,失主丢失錢包後,曾立即返回尋找,但男攤主卻謊稱已被他人撿走;經過警方的調查,确認是女攤主撿到後,男攤主卻又開始要“誠意”。這顯然就有别于前述的探讨了。
拾金就應當歸還,這是社會道德的底線。我們探讨對拾金不昧的獎勵,也是建立在主動歸還,甚至有所花費積極尋找失主,這時的獎勵,不止是對不昧者的道德肯定,也有對其主動歸還的損失進行彌補的意義。而無論如何,先否定撿到,後再讨要誠意,攤主的行為,實在是有點兒欠缺歸還的“誠意”。如此缺失“誠意”卻又濫用“誠意”,攤主的行為,幾可以說是有些可恥了!
在1992年版的《規定》中就已經有了失主可自願給予拾遺者10%獎勵的規定,“但從條例頒布到現在已經足足20多年了,真正的獎勵相對是比較少的。從這個的現狀來看,明确獎勵的标準,統一安排财政資金進行獎勵;物品有人認領者,再由相關部門向失主收取獎勵費用,避免雙方言利的尴尬,或許是更好的途徑。(關育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