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方式變革必須堅持學思結合?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學生學得生動活潑、輕松愉快,是教師和家長的共同願望但,卻少有教師和家長願意給學生更多自主支配的時間把學生的時間填滿,被視作保證好分數的最可靠的辦法為了取得好分數,将知識作為固定結論告訴學生,節約出更多的時間反複刷題,全然不考慮這樣的做法是否符合學科知識的内在邏輯,是否會熄滅學生心目中對知識的内在渴求,是否會損害學生原本極為寶貴的創造力和年輕氣盛的自信心這是典型的機械教學觀,認為教學隻是信息的輸入——輸出,以為更多的輸入必定會有更多的輸出,完全忽視了學生作為主體對内容接受有選擇權,對内容要理解、“加工”——轉化,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教學方式變革必須堅持學思結合?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教學方式變革必須堅持學思結合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
學生學得生動活潑、輕松愉快,是教師和家長的共同願望。但,卻少有教師和家長願意給學生更多自主支配的時間。把學生的時間填滿,被視作保證好分數的最可靠的辦法。為了取得好分數,将知識作為固定結論告訴學生,節約出更多的時間反複刷題,全然不考慮這樣的做法是否符合學科知識的内在邏輯,是否會熄滅學生心目中對知識的内在渴求,是否會損害學生原本極為寶貴的創造力和年輕氣盛的自信心。這是典型的機械教學觀,認為教學隻是信息的輸入——輸出,以為更多的輸入必定會有更多的輸出,完全忽視了學生作為主體對内容接受有選擇權,對内容要理解、“加工”——轉化。
教學方式的改革,大多在尋求改變這種機械教學的教學方式,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學得主動、生動。例如,20世紀70年代末期上海的“讀讀議議練練講講”,通過改變課堂活動結構,變以“教”為主為以“學”為主,來激發學生的主動活動。近年來的“先學後教”“導學案”“自主合作探究”,其意也均在此。但是,僅僅變革教學方式,甚至指望用某種唯一的教學方式來解決所有問題,就會違背初心,走向反面。教學方式改革的目的,不應是追求某種與衆不同“靈丹妙藥”式的唯一方式,也不應是追求花樣翻新種類繁多的教學方式,而應該尋求使教學規律得以實現的多樣綜合的方式。具體的方式可以千千萬,各有所長也各有局限。評判教學方式優劣好壞的首要指标,是學生是否動手、動腦、動心,是否真正發生了學習。
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既可以是循序漸進、潤物細無聲式的“修煉”,也可以是豁然開朗、恍然大悟、茅塞頓開的刹那頓悟。無論哪一種,其機理都在“轉化”。正如糧食需要消化才能變成養分轉化為人的血液、肌肉和骨骼,知識隻有經過學生的轉化才能變成學生精神成長的能量,變為學生自己的能力、品格、價值觀。轉化,就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一系列主動活動,是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活動方式。
學生對知識的轉化,必先有教師對知識的轉化。即:把遙遠的轉化為切近的,把陌生的轉化為熟悉的,把抽象的轉化為具體的,把難的轉化為易的,總之是要把書本上的抽象文字轉變為學生主動活動的對象。這樣的轉化工作,必然要求教師對課程内容及其結構有整體把握,又對學生現有水平及要達到的教學目标、實現的路徑有清晰的認識;教師需要知道,學科知識結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觀念,學生應該通過怎樣的方式去學習哪些知識點來領會和把握——這正是教學方式的前提。或者說,教學方式就是在學生與知識之間搭建橋梁、建立關系,将學生原本不能獨立操作的知識技能變成一系列有序呈現的教學素材,使之成為學生以現有水平便能夠觀察、思考、想象的對象,從而引發學生一系列典型的、基本的活動。當此之時,知識便成為學生活動的客體,學生則成為與客體交互作用的主體,主動去操作客體、轉化客體,通過轉化、在轉化中,實現發展。
轉化,是學生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想方設法、絞盡腦汁地觀察、思考、想象、表達、制作、溝通……通過轉化,學生形成舉一反三、聞一知十的能力,體會到作為主體活動的意義與價值,願意孜孜不倦地去渴求知識。因為轉化,客觀、靜态的知識才能在不同的主體那裡展現出多種不同的樣态,生發出無限的可能,創造出新的聯想。可以說,學生學習就是将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精神能量的活動過程,是學生旺盛生命力的最鮮活的表達。
因此,教學方式的變革,要在“轉化”上下功夫。
(郭華 作者系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
《人民教育》2022年第11期
作者:郭華
本文來自【中國教育新聞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