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翻看古人撰寫的那些古籍時,會發現裡邊都是文言文,到處都是“之乎者也”,對于用慣了白話文的我們來說,非常的晦澀難懂,有時候一個字的意思就高達許多種,看到這不免有個疑問,古人在日常生活中講話也是用文言文嗎?為什麼古人在撰寫書籍時要用文言文,用白話文撰寫不是更利于人們的閱讀和理解嗎?
古人書籍
時間流逝,文言文白話文分離
早在春秋以前的商周時代,文言文與白話文的差别是不大的,人們撰寫文章時為了使文章更為工整簡潔,才把文言文作為專用的書面語言使用,而文言文其實就是古人将商周時期的口語簡化後形成的。但是這時候的人們即使是用文言文日常說話,即便是沒有學習過的人也能聽懂。随着時間的發展,等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長年的撰寫習慣以及撰寫規定等已經讓古人撰寫文章的文言文定型了,在以後的數千年裡也幾乎沒怎麼變過。
史記抄本中文言文
但是白話文是日常使用的語言,與定型的文言文不同的是白話文一直在産生變化,變化的方向就是越來越方便以及通俗易懂,變化的原因主要是受到移民的影響,各個地方的白話文相互交流融合,例如遊牧民族入主中原導緻語言産生了變化,像是五胡十六國時期等等,等到了唐朝之後,此時的白話文與文言文分離的更為明顯,人們平時說話和寫文章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古人書籍圖
省錢省力,惜字如金
那古人為什麼不用白話文寫文章呢?盡管白話文通俗易懂,但是在科技技術低下的古代來說,寫白話文還真不容易寫,因為用字太多了,同樣的信息含量,如果用白話文,可能會比文言文多出一倍的文字數量。在古代的造紙術沒有問世之前,古人寫字時用的材料多數都是竹簡,這些材料制造麻煩不說,而且還價格昂貴,重量也沉,即使是家中富裕不缺這些材料,書寫的過程也比較費勁。因此古人為了省錢、省力、省時,寫文章的要求就是能省字則省字,一切往惜字如金的方向上靠攏,而恰巧文言文就是最為符合這種惜字如金模式的,因此古人在書寫時用文言文也就不足為奇了。
造紙術圖
等到東漢時期發明了造紙術,宋朝又改進了印刷術,紙張對人們來說沒那麼貴了,而且寫的時候也比當初刻字時輕松多了,原來書寫時不利的條件已經沒了,為何還是用文言文呢?其實原因就是文化的傳承性和習慣性,古人自小讀書起都是用文言文已經形成一種習慣,而且文言文定型後格式穩定,言簡意赅,而人們習慣了也就不容易更改了。
提升格調,讀書人地位提高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點,古代的讀書人還能用這種文言文來提高自己日常的格調,以此來區分自己與普通人的不同之處,而曆史上讀書人的地位也是随着文言文與白話文的分離,從而變得越來越高,文言文在後來即使給普通人讀出來,他也不懂,而讀書人一看就懂,這樣一來讀書人地位肯定會變高,這也是通過文化差異獲得優越感的一種形式。
古代讀書人圖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古籍中都是用文言文的,在宋朝時,随着文化文學的興盛,也會有很多人用白話文去撰寫文章,而這部分人就是宋朝“勾欄瓦舍”裡那些進行文化表演的人,例如說書人等等,他們表演時所用的底本,也稱為“話本”,就是融合了當時的文言文與白話文,形成了一種不僅字數精簡而且更易懂,一種新的文言體,也就是白話小說,類似于四大名著那樣。
宋代勾欄瓦舍圖
等到了宋、明、清時期,人們所用的白話文與今天的差異就不大了,基本上現在我們都能聽懂。例如朱元璋下聖旨,要求抵禦倭寇時聖旨中就是這樣說的“告訴百姓們,準備好刀子,這幫家夥來了,殺了再說。”與今天的白話文基本無異。
我們不得不去佩服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語言就是這博大文化中的一種。而古人用白話文經過數千年的不斷傳承演化,最終形成了我們現在用的白話文。
- 參考文獻
- 《古代漢語》
- 《文言文的特點》
- 《古人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