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查不知道,“行業最高标準”的星巴克讓人吓一跳
微 信 公 号 “無錫市場監管”12月13日消息,針對媒體曝光無錫市兩家星巴克門店有“更換配料标簽使用過期食材”的問題,無錫市市場監管部門高度重視,當日立即組織工作專班全面開展核查處置工作。通過同步對全市其他82家星巴克門店開展排查,發現從業人員未戴工作帽、加工區物品擺放淩亂、消毒記錄不全等15處問題,均已責令整改。
必須注意的一個細節是,對星巴克等國際知名品牌,無論是消費者還是監管者,都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免檢”,包括心理免檢和行為免檢。就像“三鹿”奶粉事件沒有發生前,原質檢總局頒布的免檢産品一樣,都帶着産品質量“完全合格”的心态進行消費與監管。結果,還是出了問題,而且是大問題。
星巴克在中國市場,雖然沒有為其頒布“免檢”路條,也沒有給予其特别通道。但是,在消費者和監管者的心裡,是存在特殊路條和通道的,是會有一種自然而然的“信得過”概念的。因此,隻要稍有經濟條件的咖啡愛好者,都會自覺不自覺地聚集到星巴克品嘗咖啡、洽談事務、說話聊天、談情說愛。自從有了外賣之後,就更是讓咖啡愛好者愛不釋手。特别是星巴克定制的産品,包括茶杯等,也會成為消費者的至愛。
對于監管者來說,心裡也似乎“駐紮”着國際知名品牌、信譽好、質量高的特别印記,認為這樣的企業是不會發生問題的,是會特别注意企業形象和在消費者心中的影響的。結果,也就成為了失控地帶、真空地帶,給了星巴克們鑽空子、欺騙消費者的機會。
實事求是地講,星巴克作為國際知名品牌,從管理的理念和要求來看,應當是不會主動放棄質量标準和安全的。尤其是安全,是會作為重要問題對待的。其标榜的“以行業最高标準為基礎,制定并嚴格執行星巴克食品安全金标準”的理念,可能也是發自内心的,是想作為企業發展得更好的追求目标的。
關鍵在于,其管理的體系和鍊條,似乎并不能完全适應其理念,達不到其提出的“最高标準”。因此,“最高标準”也好“,”金标準“也罷,也就成了一句口号,一種擺設。在實際操作中,極容易出現失控現象,出現借名牟利、借名欺騙消費者的問題,甚至比一般的企業做得還差。
面對已經出現的問題,星巴克千萬别把責任推給個别門店,真正管理有序的企業,是不允許“個别現象”發生的。更何況,從無錫市場監管部門普查的結果來看,82家門店中查出了15處問題,加上已經出現嚴重問題的兩家店,有多達至少17個問題,占比應當不低了吧。
也許有人會說,這是監管部門吹毛求疵式檢查所緻。有些問題,平時是不太受關注的。請記住,不管是吹毛求疵式檢查,還是精益求精式檢查,按照星巴克的“最高标準”和“金标準”,就得這樣檢查,才能達到要求。否則,算什麼“最高标準”和“金标準”。也正因為如此,星巴克的“個别現象”,也就成為了“普遍問題”了。
對出現的問題,星巴克方面已經承認,并公開道歉。但是,這隻是一種姿态,面對如此多的問題,尤其是事關食品安全的問題,星巴克僅僅做出道歉是不夠的。因為,類似産品質量問題,星巴克早在2005年就曾經發生過,還曾被列為典型案例。2005年6月16日,深圳市質監局羅湖分局發現一地下加工廠生産哈根達斯冰淇淋蛋糕,而這個加工廠竟是哈根達斯深圳品牌經營點的正宗加工廠。之後,上海、成都等地相繼發現了哈根達斯的地下加工廠。可見星巴克,星巴克并不是一家可以讓人完全放心的企業。
更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星巴克出現的問題,又是媒體“捷足先登”,率先曝光相關問題。顯然,對市場監管部門來說,就顯得有點被動了。即便此後的反應再快,也沒有能夠超到媒體的前面,會給人一種監管不到位的感覺。因此,也是一次教訓,需要深入反思。特别是對國際知名品牌的監管,可能要在思路、理念等方面有所轉變,不能再給這些國際知名品牌天然的“産品質量合格”标簽。越是國際知名品牌,越要強化監管、加大監管力度,避免給它們一種店大欺客的感覺,切實維護消費者權益。而對消費者來說,也不要太迷信國際品牌,國際知名品牌也有不守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