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術産生以前,人們複制文獻主要靠手抄或者拓印,這樣費時費力又容易出錯。
我國唐朝時,人們最先發明了雕版印刷術。所謂雕版印刷術,即先在一塊整版上刻字,再刷墨印刷,這樣大大節省了人力物力。雕版印刷術後來傳至朝鮮、日本、越南、菲律賓、伊朗等國,還影響到了歐洲和非洲。到了宋代慶曆年間,畢昇發明了泥活字版,即在膠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膠泥用火燒硬後,便成了活字。排版前,先在置有鐵框的鐵闆上放上松香和蠟,将活字依次排在上面,然後加熱鐵闆使蠟熔化,再用平闆壓平字面,泥字就會附着在鐵闆上。它的基本原理和現在的活字印刷十分相近。活字印刷術既經濟又方便,具有明顯的優越性,因而逐漸取代了雕版印刷術。但由于條件的限制,畢昇的發明存在缺陷,尤其是泥活字不易保存,不能用來做第二次印刷。但後來出現的木活字和金屬活字,解決了這個問題。
15世紀中期,歐洲的古騰堡也發明了活字印刷,但這比畢昇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晚300多年。到了16、17世紀,自然科學的發展,特别是機械科學的發展,又為印刷術的改進創造了條件,歐洲的活字印刷術有了長足的發展,印刷技術更加先進。
圖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作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