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五、端陽,是我國民間傳統三大節日之一,在全國各地都受到普遍的重視。
“端”就是開始的意思,每月有三個五日,頭一個五日就是“端午”。按天幹地支的排列,五月正是“午月”,所以,後來的“端五”又常常寫作“端午”,這一習慣在唐代得到确認。因為唐玄宗是八月初五的生日,為避諱,正式把端五節改為端午節。又因為午時是陽氣最旺的時刻,端午又可稱為“端陽”。
在每年的端午節這一天,早晨各家門前要插艾,采藥制雄黃酒的,表示驅災避邪,攘毒去瘟。
端午節的起源說法不一,普遍的說法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楚國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屈原因忠心直谏被流放到江南,三年不被傳見。這時,秦國出兵攻下了楚國的都城郢都,屈原極度悲憤,于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這天,縱身跳入了汩羅江。
聞報而來的人們紛紛劃船去打撈他的屍體,但是沒有撈到。人們怕魚吃掉他的屍體,紛紛包粽子投入江中。據說,五月初五,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就是這麼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