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煙火處,年味漸濃時。
年,是國人最盛大的典禮,熬過冬至黑夜最長的一天,進入臘月,一切都熱氣騰騰起來,隴上各地的人們開始盤算過年的大小事體了——祭竈神、灑銀水、貼春聯……隴上各地因地域不同,年俗的内容或細節也有所差異,但是,無論習俗和傳統怎樣變遷,年俗裡的年味,依然藏在隴原兒女“歲歲常歡愉,年年皆勝意”的溫暖祝福裡。
熬臘八粥
隴上年味是從臘月初八就開始的,各地都有喝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多以小米、黃米為主,蘭州人要加大米、糯米、紅棗、百合片,天水人喜投白菜、蘿蔔、豆腐、肉,張掖人則要添加青稞糁子、豌豆等輔料。蘭州人、天水人,奉粥先祭祀祖宗,再祭戶庭,有把粥抹在門楣、竈頭、井邊、棚圈的習俗,以除不祥,祈盼豐收。之後,全家圍爐分食臘八粥,留些剩粥,以寄寓“粘粘(年年)有餘”的祈盼。并講究在天亮之前吃粥,吃得越早越好,早了,預示來年莊稼成熟得早。臘八粥也稱“糊塗飯”。一喝“糊塗飯”,人們就開始籌辦年貨,拉開“忙年”第一幕。
臘月二十三 祭竈神
祭竈神
臘月二十三祭竈神爺,亦稱過小年。在民間傳說之中,竈神從上一年的除夕開始會留在下界供奉自己的百姓家中,保護并且監察老百姓一年裡的言行。相傳,在臘月二十三這一天,竈王爺就會上天向玉帝禀告自己所待的這一家在過去一年裡的舉止。因此,對于老百姓來說,竈王爺的“彙報”便關系到了自己在新的一年裡是否吉祥如意了。這一天,隴上各地民衆會供奉竈糖、竈餅、草料、豌豆各一碟,禱告竈神爺向玉皇大帝多說好事,不提壞事,讓竈馬吃飽草料,快去快回。祭竈後,天水人掃房清舍,謂之“掃掉窮土”;張掖人則有吃長面的習俗。
臘月二十四 掃屋塵
掃屋塵
從臘月二十四起,隴上各地開始家家戶戶大掃除,稱之為“二十四,掃房子”,新年新春,撣塵掃屋,不管過年的風俗如何簡化,這始終是保留習俗。掃塵有“除塵布新”的含義,寄托着人們破舊立新、辭舊迎新的美好願望。
據《呂氏春秋》記載,這一風俗源于堯舜時代。臘月二十四那天,隴上人家就陸續開始打掃起來,全家老少一起動手,清掃房屋積塵,石灰刷牆,新紙裱糊仰塵,擦洗窗棂,糊上新窗紙,貼窗花或貼“窗孔子”(微型花鳥畫與書法),擦拭箱櫃上的銅什件、器皿污垢,打氈抖土,拆洗被褥。一番流汗勞碌,居室煥然一新,過年的心情也更加舒暢。
臘月二十五 磨豆腐
臘月二十六 割年肉
臘月二十七 趕年集
臘月二十八 把面發
灑銀水、貼春聯
大年三十的午後,老蘭州家家戶戶都會把院落和大門口打掃得幹幹淨淨,打上井水,潑灑壓塵,謂之“灑銀水”,水缸挑滿飲用水,稱為“裝财水”,寄寓緻富的夢想。灑銀水後,人們就開始貼春聯和門錢子。大門聯一般貼:“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橫批為:“萬象更新”。門面貼威武的門神;門頭頂貼一绺門錢子,上刻方勝、葫蘆等吉祥圖案,其下有流蘇,五顔六色、随風飄浮,增添節日喜慶氣氛。還在二門、屋門貼春聯、鬥方和“福”字,鬥方多為“擡頭見喜” “日進鬥金”。門是家的出入口,也是家庭的門面,要莊重大方,因此,隴上各地均将“福”字貼得端端正正,莊重表達“迎福”之意,一般不倒貼“福”。
特色年夜飯
除夕晚上,全家老少共進年夜飯,觥籌交錯,向長輩敬酒,在年味裡其樂融融。老蘭州年菜除涼盤、餾熱的“碗兒菜外”,一般都會有什錦火鍋,豆腐、白菜、洋芋塊、丸子、肉片、油炸湟魚塊、粉條,火鍋沸騰,熱氣氤氲,預示來年日子紅火。還有一道百合炒肉片,寄寓來年百事合順的願望。最後每人吃一碗臊子面,也稱長壽面,企盼家人長命百歲。宴後,娃娃們向長輩叩頭,長輩則贈壓歲錢。娃娃們放炮點花,大人則打牌,或圍爐品茗話舊,熬夜,共享天倫之樂。
初一迎喜神
初一黎明,隴中一帶有迎喜神的習俗。拜神敬祖後,村民在打頭的馬頸牛角上系上紅綢,驅趕馬牛驢騾朝喜神所在的方位奔跑,田野上洪流翻騰奔進,揚起蔽空灰塵,牲口嘶吼聲、鳴炮鳴放聲、甩鞭聲、吆喝聲、唿哨聲,震天動地,喜鵲、烏鴉、麻雀驚飛,野兔驚奔,壯觀至極。迎接喜神後,預示全年萬事如意,喜事頻來。
初一早晨,隴上習俗,有的全家人吃臊子面,有的吃韭黃大肉水餃,前者企盼長壽,後者意在招财進寶。之後按長幼親疏,先後給親戚朋友拜大年。進門後,主人先敬三杯酒,再敬煙茶、糖果,并留酒飯。拜年一直到正月十五,甚至整個正月。
初五迎财神
大年初五,破除禁忌,人們忙着趕五窮。這一天,最大喜事,就是迎财神,祈求财神光臨家門,帶來福祿壽喜财,新的一年财源滾滾,财運亨通。
據說,大年初五是财神的誕辰,人們在初四晚上就開始請财神,也被稱為搶路頭,也就是接财神。初五一大早,就要及時祭拜,歡迎财神到家。
而且,商鋪通常會選擇這一天開市,希望财神光顧,大吉大利,招财進寶。
正月蘭州老社火
正月十三至十五,隴原各地都要鬧社火。在蘭州,社火隊會輪番進城巡遊演出。社火隊通常由瘋婆娘、膏藥望子開路,以祈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掌管刮風的神祇稱風伯,百姓因諧音稱為風婆,蘭州人則演化成瘋婆娘,以形象地指代風神。司掌下雨的神祇稱雨師,蘭州人将其形象化為持膏藥望子的老者。其後是大頭羅漢戲柳翠。其後是春官老爺、鹬蚌相争、船姑娘、推車子、黑臉瓜娃子、竹馬子、獅子滾繡球、舞龍燈。
再後出場的是太平鼓隊。鼓手黑衣武士裝扮,各挎黑色桶子鼓,黑色在五行中象征水,以祈求及時雨。鑼镲手領先,社長最前,執旗指揮,鼓手揮鞭擊鼓,翻騰擲擊,鼓聲驚天動地,寄寓天下太平、風調雨順、驅寒增溫的企盼。
最後壓陣的是鐵心子,也叫“高台”,由陝西各字号集資舉辦,選五六歲的兒童,站在道具上,穿上鮮豔的戲裝,裝扮成秦腔角色,組成固定人物造型,由壯漢擡行,以險、奇、妙、美取勝。
酒泉地蹦子
酒泉社火地蹦子頗具特色,由領舞的膏藥匠率領各四個鼓子、拉花、小和尚,各一個傻公子、醜婆子,大頭羅漢、柳翠等組成隊伍,在激烈的鑼鼓聲中,不停蹦跳舞蹈歌唱,動作剛勁,服飾花花綠綠,魅力四射,用以活地脈,翻土更新,祈求神靈保佑、人畜平安、五谷豐登、消災免禍。
清水縣流行馬社火,打着秦腔臉譜,穿着戲服,手持兵器,騎在騾馬上,在鑼鼓敲擊聲中,走鄉串戶,猶如洋人嘉年華巡遊。村民見到熟悉的秦腔角色,心領神會劇情,在歡快的氛圍中期盼風調雨順。
鬧元宵
隴原各地元宵節要吃元宵,賞燈會,鬧社火,唱太平歌。親朋互贈元宵,祝願百事順遂圓滿。正月十五晚宴,隴人必品元宵,表達在新的一年裡幸福康樂、合家團圓和睦的心願。
在文獻和圖片的記載裡,正月十五,蘭州城大街小巷張燈結彩,轅門(現省政府中央廣場附近)一帶搭燈棚,懸挂大紅宮燈、玻璃燈、羊角燈、各色花果動物造型燈與方紗燈,各字号亦懸挂各種彩燈和方紗燈。方紗燈四面彩繪連環畫,為《三國》《水浒》《封神榜》《西遊記》《東周列國志》中的故事。燈下每面粘貼十五條燈謎,供人猜射,獎品為元宵、筆墨、小帽等。
轅門正中,用八仙桌搭成三層,作為商号競放爆竹的平台。各商号每夜比拼放爆竹時間和轟轟烈烈的程度,以求來年生意火爆,财源茂盛。
太平歌唱家在太平鼓與銅钹的伴奏下,用粗犷高亢激昂的調子,演唱《三國》《說嶽》《水浒》。清朝鹹豐年間蘭州舉人馬世焘《蘭山竹枝詞》雲:“金錢再買樂如何,路轉星橋燈火多。的是人間春不夜,滿城都唱太平歌。”可知道光鹹豐年間蘭州已有元宵節唱太平歌的習俗。
跳火堆
正月十六夜,有人在大門口燃放火堆,全家大小跳躍火堆,意在燎去不祥和晦氣,求得吉祥安泰,迎來财運。火堆熄滅後,揮掀揚除餘燼,根據呈現的圖形預蔔年成豐歉:餘燼呈現穗狀,據說當年麥子豐收;呈粒狀,糜谷要豐收。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正月十五之夜,各家在大門口跳火堆,至今此風不衰。
待到“二月二,龍擡頭”,民衆炒吃黃豆、麻麥,突然醒悟,豆子一粒一粒吃,日子要一天一天勤儉而過。于是,打起精神,栉風沐雨,春種夏管秋收冬藏,期待下一個年的來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