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郭子綦隐機而坐,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顔成子遊立待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機者,非昔之隐機者也。”子綦曰:“偃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女聞人籁而未聞地籁,女聞地籁而未聞天籁夫!”
子遊曰:“敢問其方。”子綦曰:“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是唯無作,作則萬竅怒呺。而獨不聞之翏翏乎?山林之畏隹,大木百圍之竅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窪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厲風濟則衆竅為虛。而獨不見之調調、之刁刁乎?”子遊曰:“地籁則衆竅是已,人籁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籁。”子綦曰:“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鹹其自取,怒者其誰邪?”
隐機坐忘
本篇以楚國的南郭子綦和他的學生子遊的對話為開端,他們都是隐士之流,生平無法詳考。
有一天,南郭子綦在家無事,靠着一隻案幾靜坐,雙手撐頰,兩肘靠在案幾邊上,仰望窗外天空,長聲歎息。看他那萎靡狀,似乎如同靈魂脫離了軀殼,忘卻了自我。
“隐機”主要是一種打坐入靜的功夫,借助于依靠案幾的動作,停止一心切思智巧的活動,進入一種安靜而忘我的境界,類似于做瑜伽冥想時追求心、意、靈完整專注于原始之初的狀态。
他的學生顔偃,名子遊,恭敬地侍立在一旁,眼看一個時辰過去了,南郭子綦仍然像呆木頭似地一動不動,一點生氣都沒有。子遊細思先生難道是三伏天中暑,還是年老中風?總之,光景吓煞旁人。為了保險起見,子遊上前輕聲詢問:“先生、先生,您這是出了啥事喲?是哪裡不舒服嗎?打坐時要求身形如枯樹一樣,老師怎麼心神也靜寂得若死灰了啊?今天您坐功與平日迥然不同啊。”
“形如槁木、心如死灰。” 至今鮮活如初的語言在當今文學作品中仍經常出現,形容人碰到了無法解決的挫折或是打擊,意志消沉、一蹶不振的樣子。
而莊子所說南郭子綦隐機而坐的狀态,并不是一種消極怠慢的态度,而是一種物我不分、物我一體的修行境界。
“今之隐機者,非昔之隐機者也”,萬事萬物随時都在變化,是無常的,不永恒存在。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曾提出:“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人要活在當下,這一刻的我,當然和上一刻的我不同,因為沒有同一條的河流,也沒有兩次同一個的人。我們能夠長持當下即永恒的态度,就會少一些煩惱與憂愁。今昔“隐機”之差别,唯有參得透,才是真的不二之法。
聽完此話,南郭子綦先轉了轉眼珠,随後雙手舉起伸了個大大的懶腰,從高度忘我中醒了過來。南郭子綦說:“偃啊!你問得正好,‘今者吾喪我’,今天我做到了忘記自我了,你知道嗎?
你聽說過人造的各種音籁,卻沒有聽過地籁,也許你曾聽過地籁,可是你卻沒有聽過天籁吧?即便聽說過地籁,也沒有聽說過天籁吧!”
本篇《齊物論》的精髓是“齊物”,齊物的意思就是萬物相同,意思是一切事物歸根到底都是相同的,沒有什麼差别,也沒有是非、美醜、善惡、貴賤之分。莊子認為萬物都是渾然一體、融合統一的,現在的我已經“喪我、亡我、忘我”了,“我”與萬物融為一體,萬物與我歸為一處,天下萬物都是一樣的,就都齊平了,這就是“求證齊物”的境界了。
人籁、地籁、天籁
子遊說:“敢問先生,什麼是天籁、地籁、人籁呢?”
“敢問其方”是子遊希望先生給予方向性指導。
子綦說:“人活在世上,生命在一呼一吸之間,那麼大自然也一樣, 所謂“噫氣”,是這一口氣吐出來以後,呼出來變成風, 道家認為地球是個完整的生命,它有活力,它就有噫氣,因為它也有呼吸。
“是唯無作,作則萬竅怒呺。”莊子開始形容了,他說這股氣變成風以後,除非不起作用,如果它動了,起了作用,那厲害了。厲害到什麼程度呢?“萬竅怒呺”,竅就是洞,有洞的地方就響,發出聲音來;沒有空洞的地方,顯示不出風的音聲。
接下來莊子用畫面感很強的文字來描繪大地上形貌各異的竅孔:山嶺上陡峭峥嵘的各種去處,百圍大樹上無數的竅孔,有的像鼻子,有的像嘴巴,有的像耳朵,有的像圓柱上插入模木的方孔,有的像圈圍的栅欄,有的内小外大像舂臼,有的像深沉,有的像淺池。
泠風、飄風、厲風
大風一吹,從這些洞穴中所發出的聲音,形形色色、奇奇怪怪。激烈如海水澎湃,尖利如箭矢飛疾而過,有的像呵斥的罵聲,有的像急促的呼吸聲,有的像呼救的嘶喊聲,有的像嚎啕的哭聲,有的聲音深沉,有的聲音哀切,真好像前面在嗚嗚唱導,後面在聽聽随和。輕風則所和之音也小,大風則所和之音也大。強風停止之後,各種洞穴又變得寂然無聲。你難道沒有看到風靜後,樹枝由激烈地搖動而變成慢慢地擺動嗎?”
“泠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這裡的“和”,是各種聲音混雜的合音,所謂泠風,不是天氣冷的風,是高空裡頭的風,小和是講聲音比較輕巧柔和。飄風是大風,和聲就很複雜,厲風怪風一吹,所有的洞穴都吹了。“衆竅為虛”,風太大悶住了一樣,反而一點聲音都沒有。
子遊說:“地籁的聲音不過是衆多的孔穴中發出來的罷了,人籁的聲音不過是從多種竹管并起來所制作的樂器中發出來的罷了。請問天空中自然的聲音是怎麼回事呢?”子綦說:“風吹萬竅而聲音不同,然而使它們發作或停止的都是它們自己,都是自然狀态所緻,發動它們的還能是誰呢?既然風造就了各種生靈各種形态的呈現,它如此偉大,這不就是天籁嗎?”
南郭子綦給子遊舉了風的例子:風有天籁、地籁、人籁的不同表現,這裡談到“吹萬不同”?宇宙萬有這個生命,就是這一股氣吹出來的,吹出來萬有不同的現象,天籁是不同的物體發出的不同聲音,那是一種自然而為、無心而為的聲音。
天地之大美
前篇《逍遙遊》是一種遠觀的視角,讓人渴望也成為北冥的那條大魚,有一天可以一飛沖天,變成抟扶搖直上九萬裡的一隻大鳥,生命是那麼的意氣風發,生機勃勃。
全文講“無己”“無功”“無名”,甚至“無待”“無用”都是境界語,讀了之後,雖然心之向往,可是我們仍然在地上。境界語聽起來很美,如果沒有功夫,隻是一個空幻的想象而已,所以本篇就是專講功夫的。
本篇就好像攀登高山,當我們看到大鵬飛向高高的山頂時,我們沒有翅膀,不能跟着飛,我們必須一步步地向上爬。在這條通天的路上,雖然有奇草異花,但也滿布了山岩荊棘。所以本文是《莊子》全書中最難讀的一篇,也最能體現莊子“齊萬物”、“齊是非”、“齊生死”、“逍遙遊”的核心思想。
在傳統文化裡,經常有天、地、人并立的說法(比如天時、地利、人和三要素),而在此處,天籁卻與地籁、人籁有所不同:萬物之聲,稱為人籁、地籁,而使萬物發聲的本原,稱為天籁。所謂天籁,是順應大自然規律不可抗拒的自然呈現。
“此曲隻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讀莊子的文字,感受到他理想中的“天籁之音”是“回歸天地之大美”,而“天地之大美”是玄妙又不言的,它契合的是人的無限可能性和世界的無限豐富性。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我們漸漸麻木的感官很少留心去聆聽真正的“天籁之音”。
我們不凡多去親近大自然,聆聽大自然的聲音,感受大自然對人類的饋贈,山川大地、江河湖海,聽風之聲、水之聲、鳥之聲、蟲之聲、魚之聲、樹之聲……,聲聲悅耳,生生不息,這也許就是旅行的意義所在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