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字面意思理解,漁就是捕魚,樵就是打柴,耕就是種田,讀就是讀書以求仕進。漁樵耕讀都是古代勞動人民謀生的重要手段,即四種生計。
統治者實行仁政,就要照顧人民生計,讓漁者有其澤,樵者有其山林,耕者有其田,讀者有其書。商王朝時,居于岐山之陽的西伯侯姬昌(周文王)采取“耕者九一,仕者世祿,關市譏而不征,澤梁無禁,罪人不孥”的治岐政策,緩和了階級矛盾,得到較多人的擁護,和當時商王朝内部的混亂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其中“耕者九一”就是讓種田者隻交一成的稅。“仕者世祿”就是讓做官的貴族世襲爵祿。“關市譏而不征”就是對市場隻進行檢查管理而不征稅。“澤梁不禁”就是對湖澤橋路開放而不設卡,讓人民自由漁獵、自由通行。“罪人不孥”就是治罪止于本人而不累及妻和子女。這樣的政策,讓大家都有生計,社會當然安定。
西周末期的周厲王則是個貪婪暴戾的統治者,他不顧日益尖銳的階級矛盾和日益嚴重的統治危機,任用“好專利而不知大難”的榮夷公等人,壟斷山林川澤的一切收益,不讓平民前往采樵漁獵,斷絕了他們的生計,必然引起廣大國人的憤慨,為了防止“國人謗王”,厲王又用鎮壓的恐怖手段防民之口,結果形成國人“道路以目”的情形。然“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決則不可收拾,終于暴發了動搖西周統治基礎的“國人暴動”。
“漁樵耕讀”泛指勞動人民賴以生存的根本生計。生計寬則民安,民安則國泰,國泰則天下平。生計絕則民暴,民暴則國危,國危則天下亂。予民生計,讓人民有生活的來源,這是社會安定的基礎,這種思想永遠都是有現實意義的。比如現在的精準扶貧,扶貧不是權宜一時的施舍,而是給百姓長期的生計,讓百姓有穩定的生活來源。
(子夏故壇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