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現代教育報】
↑ 點擊上方“現代教育報”即可關注我們
新學期伊始,有家長接到老師反饋,說自己孩子在學校“比較乖”,家長為此很困惑,自己孩子在家那可是妥妥一枚“小霸王”。
對此,該怎麼看?又該怎麼辦?
幫助孩子在社會化過程中實現角色平衡
聶新忠(北京市豐台區豐台第二中學看丹校區教師)
孩子在學校時,受制于學校對其身份的束縛以及自身對于“學生”這一身份的認同,在舉手投足間會努力讓自己更加符合學生的形象,希望以此獲得老師的贊美與同學的認同。而在家中,因與學校“舞台”的脫離以及對于家庭這一“舞台”的認知,舒服的環境、熟悉的家長,這些都會讓孩子呈現出另一種狀态。因此,孩子在家在校表現不一樣很正常。不過,一旦超出一定限度,呈現出在校“乖乖仔”,在家“小霸王”,則應引起重視。依筆者之見,這主要是個體角色在社會化過程中出現了整體的“不平衡、不匹配”。
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成長環境、教育理念與管教方式,孩子們會逐漸養成與之相适應的行為模式。而學校作為專門的教育場所,有特定的組織和紀律,來自不同家庭的孩子,在這裡都需要形成“學生”角色的社會化過程,逐步養成與“學生”身份相适應的行為模式。當家庭與學校在教育導向、教育環境等方面差異性過大時,孩子作為子女身份和學生身份的行為表現也會呈現出較大的差異性。如溺愛型家庭的孩子在家中可能任性、無禮,但在學校卻可能因學校教育和其對學生身份的認同而表現出懂禮貌、守紀律的學生形象。倘若家校溝通不足,老師和家長對孩子在各自環境中的習性和表現了解不夠,未能及時發現問題并給予幹預,則會導緻孩子在家在校表現的差異進一步增大。
如何應對呢?首先,要加強家校合作,取得家校教育的互補和一緻。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各自獨立,又互為補充。班主任應與家長建立暢通無阻的溝通渠道,加強合作,關注孩子在不同環境中的表現,在對孩子的引導上同向同行。家庭應主動配合學校教育的内容,甚至創造條件補充學校教育的不足,實現與學校教育導向一緻。其次,家庭中要建立寬嚴相濟的氛圍,幫助孩子實現個體角色社會化的整體平衡。在社會化過程中,父母、同伴、老師、社會環境都會對孩子産生重要影響。家庭應建立民主關系,與孩子建立良好親子關系,杜絕溺愛、貶低等畸形教育方式。關注孩子的心理發展狀況,發現孩子自卑、怯懦時要及時鼓勵;發現孩子任性、規則意識差等要及時引導,幫助孩子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實現角色總體平衡。
家校合力 共繪教育“同心圓”
蔣漫如(北京市十一學校一分校教師)
學生在家在校表現的不同有:一是角色定位不同。家庭關系涉及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督促孩子學習的過程中,部分家長對孩子學習任務的了解是缺失的。一旦方式方法不對,可能會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同時,家長與孩子的關系過于親近,沒有較強的規則意識,使得效果事倍功半。不少老師能教好學生卻未必教好自己的孩子,原因是老師和自己孩子不再是純粹的教學關系,生活上的零距離更難讓老師對孩子在學習中的表現保持冷靜和耐心。二是環境差異。家是孩子最熟悉的生活環境,孩子相對難以專心緻志地融入學習中。而學校環境完全為教學而準備,有一起學習的同學,也有監督學習的老師。在這個過程中,良性的競争環境和表現欲的激發往往能使學生有更好的規則感和學習效果,形成正向循環。
要解決家校表現迥異這一問題,一是家長應該更多地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狀态。家長越多了解孩子在校的學習内容及表現,孩子就越能接受家長的建議。家長在面對孩子學習上的問題時,要注意方法,多鼓勵,讓孩子在家也擁有端正的學習态度。二是老師在學校要引導孩子感恩和理解父母。很多時候,學生回到家中會缺乏學習的自覺性。此時,僅靠家長的勸說會比較缺少說服力,如果有老師在校合理引導,會化解些許矛盾。
辯證看待“反差” 第一要務是溝通
田坤(北京市朝陽區垂楊柳中心小學教學副主任)
這學期,我的角色由正班主任轉換成了副班主任,雖然是同樣的班級、同樣的學生,但由于我的角色變了,學生在“現在的我”和“之前的我”面前的表現也呈現“兩重天”現象。
因此,對待孩子的這種“反差”要辯證地看。學校是學習和交往的場所,主要目的是促進孩子的社會化,将來走出學校後好适應社會的要求,因此,孩子在校表現規矩恰是正常的表現。而反觀家庭,則是親情所系的場所,是最适合放松的地方,對孩子也沒有那麼多的要求。環境決定角色,隻要孩子自身不困擾,也不影響别人就不必太擔憂。畢竟,家校的功能不同,對孩子的要求也不應強求一緻。但如果對自己或他人造成了困擾,就要另當别論了。此時,第一要務就是做好家校間的溝通工作,不僅溝通孩子在校在家的表現,更要溝通方法和育人智慧,彼此借鑒參考,成為互相的“教育夥伴”,共赴家校共育的美好。在此基礎上,也可以嘗試“三力合一”。這裡的“三力”既指“學校、教師、家長”三力,也指“教師、學生、家長”三力。是的,不要忽略孩子的那份力量。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隻有“三力”合一,以“尊重”為圓心,以真誠為半徑,才有可能畫出一個精彩紛呈、包容萬象的教育“圓”。
家校教育保持一緻 孩子才不會判若兩人
陳納(北京市海澱區培星小學教師)
很多孩子在家在校表現“兩重天”的背後其實折射出學校和家庭教育的不一緻問題。
從社會角色扮演的角度上來看。學生在校園中更多時候是被管理者、受教育者的角色。而在家裡,孩子的身份角色就發生了轉變,更多時候,孩子是受照顧者、被關心者的角色。很多家庭很少會給孩子在家裡制定規則,因此,孩子更容易釋放和表現出自己随意和自由的一面。“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其實,不僅學校,家庭也要給孩子樹立規矩意識,以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隻有家裡和學校教育保持一緻性,孩子才會慢慢适應,不會判若兩人。
另外,對孩子的要求除了要和學校保持一緻外,還需要在家庭内部做到一緻。比如,父母之間要統一管教方式,家庭與學校之間也要加強聯系,全面了解孩子,這樣才能最終達成教育的一緻。
家長想要孩子在學校和家裡表現一緻,最為關鍵的還是引導孩子。為孩子樹立正面榜樣,在家立好規矩,與學校保持良好的溝通,這樣,孩子才會真正做到表裡如一。
文字:張曉震
編輯:張秋穎
美編:郁美靜
編審:郝彬
終審:王宇 蘇金柱 鮑丹禾
關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本文來自【現代教育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