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人類在大自然面前如蝼蟻一般渺小。即便是科技發達、國運昌和的今天,沒有一個城市能扛得住大自然的一次“小噴嚏”、“小哈欠”。既然天災惹不起,那就隻能挑個相對安全的地方,起碼“躲得起”。在古代,洛陽被十三個王朝選為都城,即便不作古都的那些日子裡,也至少是經濟重地。不怕地震、不畏水災,最常遭受的反而是“戰火”。洛陽究竟有什麼地理優勢,引得無數王侯将相競相争奪這裡呢?這三個地理優勢可以解釋。
不僅三川交彙,更是河南黃河流域東方向最後一城
河南,黃河之南。雖然有大河穿省而過,但這裡相當大一部分地區并不屬于黃河流域,而是淮河流域。意味着城市中的各種水最終不是往黃河排,而是要不遠幾百裡往安徽省排。而且沿途的河道較窄,若是上遊的河南遭遇水災,那麼下遊的安徽也将不好過。
河南省内真正屬于黃河流域的,隻有三門峽和洛陽。洛陽作為東方向的最後一城,三條河流穿城而過,古時被稱為“三川”。從地形上就天然有利于排水,在遭遇大暴雨時市區的積水從各個方向上都向洛河、伊河彙集,相對更不容易積水。
洛河和伊河交彙後形成的伊洛河是黃河下遊最大的支流。另外,伊河上遊有陸渾水庫,洛河上遊有故縣水庫,都是大型水庫,雨季時可以攔截一部分洪水,從而也減輕了下遊洛陽市區的防洪壓力。但偃師所處的夾河灘因為處于下遊,所以整體抗洪能力要弱很多。
四面環山,阻擋外來侵襲,凝天下要領,扼九州咽喉洛陽地形整體上是南北高中間低、西高東低,不僅天然利于排水,而且還是通往西邊關口的首個咽喉地區,從軍事上來說是防守的最重要關卡。北面的邙山很長,恰好可以擋住黃河水的泛濫。東邊的嵩山最近也立了功,把雲雨擋在了外面。
最近的降雨,周邊都是紅色的危險區域,唯有中間洛陽市區一塊兒白色安全區,簡直是神一樣的存在。
而且,洛陽避開了地震帶,曆史上這裡的地震記錄就很少。可能也就旱災多一些,不得不感歎,古人真的很會選地方。
不僅有“海綿之城”的地利,還有提前預判的人和從城市規劃和建設上看,洛陽市區的建築密度特别是洛河以南相比鄭州要低很多,由于各類王城遺址等曆史遺迹等的關系,洛陽市區的公園綠地面積相比很多北方城市要大很多。市區有好幾個大型的森林公園,天然就是一個“海綿之城”。下雨時,這部分綠地可以吸收下滲一部分雨水,減輕排水系統的壓力。
另外,這次洛陽在雨水的預判方面做得很多,下遊偃師夾河灘地區的人員被提前疏散,即便當時很多人覺得是多此一舉,大題小做。不過事後來看,不得不豎起大拇指。
祝願災害可以早日過去,城市可以恢複往日光景。大家有什麼想說的,可以在下方評論裡交流,點擊右上角關注,了解更多洛陽事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