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是一盤大棋。下好下活這盤棋,需要有高招、妙招,絕招。
近期,大衆日報·新銳大衆派出多路記者,奔赴各地調研。在臨沭縣金豐公社,全過程服務讓農民種地不愁,賣糧無憂;在山東農業大學的課堂上,我們與免費農科生韓雪賀一起學習農學課程;在棗莊市薛城區巨山街道,集體産權改革讓農民變股東……一條條鄉村振興的“錦囊妙計”正在被打開使用,一個個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不斷在廣袤的齊魯土地上湧現。
妙計一:“種、管、收、售”全過程服務讓種地不再犯難
5月23日一大早,臨沭縣石門鎮大官莊村村委會就擠滿了前來領錢的村民,而這筆錢是他們還沒開鐮收割的小麥帶給他們的收益。
一手拿着領到的收益金、一手拿着紅色的金豐公社社員證,70歲的韋有銀笑得合不攏嘴:“我把地托管給金豐公社了,耕種、除草打藥、收割,都不用我操心,等着最後領收益金就行了。”
一直以來,農民自己找銷路、找市場是很困難的。金豐公社利用自身優勢,大力推動訂單農業,幫助小農戶實現“先銷後種”。在産銷對接上,打造農産品品牌也是金豐公社幫助農民實現優質優價、提質增收的服務措施。
随着服務優勢的逐漸顯現,全國各地前來學習的人絡繹不絕。就在前兩天,有位參觀者的話讓陶亞軍感觸頗深:40多年前,小崗村是讓農民有地種;今天,金豐公社是讓農民的地有人種。
妙計二:農科生定向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量身定制
初夏時節,18歲的韓雪賀坐在山東農業大學的課堂裡聽農學課程。與一般學生不同,再過三年畢業後,她不會為擇業就業發愁,而是直接去鄉鎮農技推廣機構工作。
去年12月,東營市東營區史口鎮林家村路路通家庭農場農場主馬路路,參加了一場令他記憶深刻的面試答辯。這次面試答辯,讓馬路路擁有了自己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中級職稱——農民農藝師!
挖增量:免費農科生定向培養,畢業即就業,而且“有編有崗”,優惠政策吸引了不少優秀學生報考。保存量:培育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
在山東,農村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取得可喜成績。
妙計三: 農地入市,村民家門口就業;集體産權制度改革,農民變股東
崔梅之前和丈夫外出務工,去年在鎮上的工業園有企業找到了一份工作。“在家門口上班,心裡踏實。”崔梅工作的京藍數控是去年從濟南遷到禹城辛店鎮的。
實際上,京藍數控和崔梅都在不知不覺中參與了一項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并從中受益。
前不久,棗莊市薛城區巨山街道東托二村領到了全市首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證。東托二村主要資産是門市房,去年租金收入70多萬元。“去年每股分紅900元,俺一家三口,分紅2700元。”村民楊尚河說,另外,村裡還代繳了養老保險金、醫療保險、物業費等,加起來平均每人得到實惠1000多元。“産權改革改得好啊,老百姓沒有一個不擁護的。”
妙計四:制度創新不止步,執行落實不含糊
5月27日一上班,一家慕名而來的農業企業負責人,推開了濰坊國家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管委會(籌)開放發展部的門,希望了解相關政策并在園區落地。“我們有國家、省、綜試區三個層面的一大波政策,希望咱們下一步繼續保持聯系,共同促進項目的落地。”開放發展部成員萬慶偉介紹完情況,貼心地遞上了幾本相關政策“小冊子”。
自3月2日綜試區建設動員大會召開以來,濰坊綜試區建設進入了全面啟動階段,55項重點任務、11條政策措施正在加快推進落實。綜試區是全國首創,沒有現成路子可循。如何種好制度創新的“試驗田”?在對國家支持的11項具體政策制定實施細則方面,濰坊海關已出台了包括打造農産品檢驗檢疫新模式、推行“合格假定”制度等9項先行先試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