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總是強調,小孩子不聽話就應該好好地受到教育;再長大一些的時候,我們甚至還聽到了一句曆史名言,叫做“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父母教訓孩子似乎更加有了曆史淵源的支撐。
對于這種行為和這句話,我們且不論其對與錯,但的确也讓不少人曾經産生了極大的困惑。現代社會講究自由、人權和平等,其實并不太提倡這一行為。
那麼,這句讓無數父母引以為傲的名言到底起源于哪裡呢?這種思維究竟産生了什麼樣的影響呢?
01“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起源關于這句名言,最早的起源應該來自于《尚書》。客觀地說,《尚書》應該是我國最早的史書,而在其中就曾經提出了5種刑罰,這5種刑罰是舜帝在鼎上專門刻制出來的規定。
其中,特别提到一條撲作教刑。這條規定指的是,可以對不服管教之人以木棍抽打的形式進行告誡。
由此可見,即使是堯舜禹湯這樣的傳說帝王,他們也認為對于人民的友好以及對于人們的管教必須要同時進行,隻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教育人民,維護社會秩序。
随着曆史的發展,新起的周王朝也進行了相應的繼承和發展。不過周代的規定有所不同,似乎變得更加完善。在《周禮》中有明确記載:“觵其不敬者,巡舞列而撻其怠慢者。”
在周代,舞蹈祭祀以及喝酒是一種與統治相挂鈎的禮儀規制,因此禮法就規定遲到的人必須要罰酒,嚴重的還需要用木棍鞭打。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周代還是戰國時期,禮法制度的影響依舊存在,因此“棍棒教育”的方式也有很大的限制。一般來說大概有兩點:其一,在進行教訓的時候,必須要權衡力度,不得緻人傷殘;其二,在教訓之時必須要遵循禮法,例如不得扒光受刑者的衣服。
在《大秦帝國》中曾有體現,魏惠王曾當庭毆打張儀,但毆打張儀之時,并未向後代一樣扒掉屁股打,而是讓他身着衣裝進行撲打,這也反映了當時的禮儀法規制。
随着國家制度的發展,人們對于各種刑法以及規定有了進一步的完善,特别是秦代以後,國家制度基本确立,因此對于“棍棒教育”有了更加明确的規定。
例如在漫長的刑法實驗中,人們發現屁股是一個很有趣的部位,對其進行毆打和傷害并不會緻人死亡,因此鞭笞教育逐漸的開始轉移到屁股上。
有史書記載,在南北朝和唐宋時期,當官員犯法必須要立法教育和示威的時候,官員們開始被按在闆凳上打屁股。當然了,在這一過程中還有另一種重要的棍棒方式,那就是打背部。但打背部一般有可能緻人死亡,因此,這種刑法是作為輔助打屁股的形式而存在。
到了明清時期,“棍棒教育”變得更加可怕。以明代為例,明朝皇帝居然發明了廷杖制度,在嘉靖皇帝上台時,嘉靖皇帝曾鞭笞廷杖的數百名官員,有幾名甚至因此被打死,鞭笞之手段變得更加慘烈。
那麼,為什麼會産生這種棍棒教育的現象呢?
02形成的緣由在一般人看來,“棍棒底下出孝子”似乎就是針對家長和孩子,但其實在封建社會卻并非如此。所謂的棍棒底下出孝子,并不是“出”孝順父母的兒子,而是孝順上級的人。
在古代社會有一種說法,叫做“天地君親師”。這5個位置都是所有人都必須要絕對尊敬的,而所謂的孝順就是針對于這5個位置。當有人對這5個位置提出反對意見的時候,那麼“棍棒教育”就會進行強制管理約束,迫使人們遵從于這種秩序。
因此,所謂的棍棒底下出孝子,其實就是強調的一種維護社會秩序的約定俗成。
學者曾在經濟學的角度上解釋,中國的封建制度之所以會變成一種家長制度,其關鍵就是因為男性創造了更多的剩餘财産,而财産的繼承又引發了制度與規定。
但是,這種制度和規定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想要形成一種穩定的秩序,就必須要确保整個社會的服從,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棍棒教育”。
由此,國家機關以及政府和執法機關慢慢确立起來,當年的封建制度也最終形成了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概念。所有不服從于這5種位置信仰的人,都會遭到棍棒教育,即使是舜帝也不能免俗。
當然了,這種制度不僅僅強調國家的暴力機關,同時也必須要做到深入人心,在整個社會形成普遍的認知。于是,古代社會就開始強調絕對的孝順以及為了确保孝順的棍棒教育,所以在封建時期,家長懲罰孩子是一種“天經地義”的行為,父系家長的權威在那個時代體現得一覽無餘。
除了家長以外,教師也被賦予了神聖的權利。在很多史書記載中,無論是私塾還是中央太學的老師,對于不聽話的學生老師可以用戒尺進行毆打,甚至可以有罰學生不吃飯以及各種太陽下暴曬的權利。
即使是在帝王之家,那些老師們也有權利去懲罰太子和王子們。在這種禮法觀念之下,皇帝也會表示默認,并不會阻止老師的行為。以上這些,才是真正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概念。
03制度的影響在确立了這種社會認知和制度方式以後,整個社會就形成了一種秩序。首先從家到單位來看,每一個家庭裡面,家長擁有絕對的權威,可以無條件地指揮整個家庭。緊接着,家庭又組成了家族,而族長對于家族成員擁有了絕對的生殺予奪的概念,以家族和地域為概念的強有力的組織也開始穩定存在。
再将這些概念放大,由地方組織,再到官員崇拜,到官員對于皇帝的絕對崇拜,整個封建制度就這麼被确立起來。一方面有國家政治制度确保社會運行,另一方面有社會認知以确保整個封建王朝的發展。
客觀地說,這些行為方式都确保了封建制度的穩定性和統一性,這也使得漢唐宋甚至明清這樣的強大帝國得以長存。
但是,這也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當人們的思維被固定,當對于天地君親師的崇拜被确定,那麼人們就會缺乏跳躍思維和突破性的思維,整個社會漸漸的趨于一潭死水化,以至于變成了明清之際的無奈。
總結以上就是關于“棍棒教育”的曆史由來,以及其深層次的含義。這種思想的出現是有社會基礎以及其曆史需求,我們并不能說這種思想是邪惡的。
但伴随着曆史的發展,不同的社會需求也開始出現,傳統的棍棒教育或許已經不太适用于現在的發展。對于孩子的教育應該多樣性,全面性以及自由發展,這或許才是我們應該要注意的方向。
當然了,所有的事物都需要辯證的認知,棍棒教育也有其精髓。對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然後再結合現代的發展,或許我們會形成一種更加良性的教育方式,但過去的概念,我們應該徹底去除。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