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出現的時間較晚,大約在春秋中期立國,存在的時間也很短,大約延續了一百餘年。因國小爵低,劉國對春秋曆史進程影響不大,但它曾為阻止禮崩樂壞的春秋亂世力挽狂瀾。劉國出身王族,其首封君劉康公系周頃王幼子、周匡王和周定王的同母弟,史書尊稱為王季子,曆代國君得天時地利之便終身服務于王室,所以劉國能代天子行事,凡王室有重大事件,都能看到劉國的身影。劉國的地理位置經考證在今河南偃師市缑氏鎮西南一帶,根據《水經注》記載,境内有浏河,周畿内劉子國。浏通劉,很有可能,劉國在此之前作為地名早已存在, 但先周或西周時的劉國已不可考。
“劉”字不見甲骨文和金文,但也有說法甲骨蔔辭中已經發現了“劉”字,商代有劉方,商王還到過劉地。許慎可能因避諱劉邦沒有将該字收入《說文解字》,因此被人誤為當時還沒有“劉”字。其實“劉”字至少在西周時已經存在了,王國維認為“劉”跟“卯”疑為通假字。甲骨蔔辭中多有“卯幾牛、卯幾牢”的說法,這是祭祀蔔辭中的表達,意為宰殺多少頭牛或牲畜,可見“卯”有剖殺牲畜之義,是個祭祀用詞。因此有學者認為“劉”即是宰殺牲畜的刀斧之類的利器,《尚書·顧命》中有“一人冕,執劉,立于東堂”的記載,這裡的“劉”即為斧钺之類的武器,唐代孔穎達注為“镵(chán )斧”。所以劉有“殺戮、宰割”的意思,《尚書·君奭》:“鹹劉厥敵,使靡有餘。”意思是将敵人宰盡殺絕,一個不留。“劉”很有可能是從“卯”字分裂出來的,後來“劉”字代替了“卯”的本義,而“卯”則成了一個時間用語。因此推測“劉”來自早期部落一種活祭或血祭的祭祀活動,古代有一種叫“貙(chū)劉”的祭祀,即天子在立秋之日進行射牲祭奠宗廟,《國語》載:“禘郊之事,天子必自射其牲。”說得就是這事。
劉國第一代國君劉康公經常以天子的名義出使他國,《國語》載:“(周)定王八年,使劉康公聘于魯。”《公羊傳》解釋說:“公元前599年的秋天,天王派劉康公出使魯國,這個劉康公就是周定王幼弟,是天子的大夫,他的身份高貴,所以稱他為王季子,王季子就是周王最小的弟弟。”因為是當今天子的胞弟,所以劉康公普遍受到諸侯國的尊敬,他的重要職責是推行周禮,維護天子權威,代替天子行事。雖然春秋中期早已禮崩樂壞,但禮樂這東西私下已亂,桌面上還得尊崇。《左傳·成公十三年》載:“成子受脤于社,不敬。”前578年,晉國、成國、劉國等諸侯聯合替王室讨伐秦國,史稱“麻隧之戰”。當時諸侯們在東周洛邑太廟行祭祀之禮。成肅公在接受祭肉時态度顯得不恭敬,為此劉康公進行了嚴厲抨擊:“(禮儀)能者養以之福,不能者敗以取禍。”強調君子要遵守禮法,遵崇禮法一定要做到恭敬。并高調提出:“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有執膰,戎有受脤,神之大節也。”指責成肅公懶惰不恭,丢棄天命。劉康公還是個著名預言家,《左傳·宣公十五年》記載了一則他的神預言:晉景公派使臣趙同到東都洛陽進獻俘虜,态度傲慢,劉康公見了直搖頭,直言不諱:“十年之内,此人定遭大難,上天已經收去他的魂魄了。”果然不到十年,趙同因受人污陷謀反慘遭誅殺。
劉國在維護王室權威的道路上可謂殚精竭慮,無奈周德漸衰,天命難改,王室已難逃沒落的宿命。《國語》載:“(周)敬王十年,劉文公與苌弘欲城周,為之告晉。”周敬王十年,劉國第四代國君劉文公與周大夫苌弘為了加強王室實力,求助晉國為王都加固城牆,為此遭到世人譏諷。不可否認,劉國維護王室權威也是為了鞏固自己實力,但諸侯的不斷強大,周王地位江河日下,無可挽回的影響了劉國的國運。公元前520年,王室發生内亂,周景王死後,按秩序本該長子姬猛繼位,次子姬朝争奪王位殺姬猛,晉國趁機出兵幹預,立姬猛的另一個弟弟為王,是為周敬王。但在這場内亂中,劉國站在姬猛這一邊,劉國當時由劉獻公當政,《左傳·昭公二十二年》載:“王子朝……以逐劉子,劉子奔揚。”姬朝率兵打敗劉獻公,劉獻公逃往揚地。與此同時,晉國出面扶立周敬王,從此,劉國在周室失去了立足之地,取而代之的是“勤王有功”的晉國。
《國語》載:“及範、中行之難,苌弘與之,晉人以為讨,二十八年,殺苌弘。及定王,劉氏亡。”前493年,晉國範氏、中行氏、趙鞅三大家族發生内讧,而晉國的範氏和劉國有姻盟,周大夫苌弘跟劉國又有交情,等到範氏、中行氏作亂時,苌弘也參與了此事,晉國就向周室興師問罪,周王惶恐,殺苌弘讨好晉國。劉國到了劉文公時,由于晉國範氏在與趙鞅的内鬥中失敗,範氏覆滅,劉國也一蹶不振,到了周貞定王時劉國滅亡。劉國亡後,國人以國為氏,成了劉姓的一支。
文/堰風
西周古國——焉國,鄭國“溫水煮青蛙”滅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