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為何難再出貴子?其實這種說法不是很準确,應該是寒門曆來很難出貴子。
古往今來,真正從寒門出來的貴子能有幾人?中國有确切曆史記載的封建時代,一共是4663年,559位皇帝,純粹的平民出身的皇帝也就隻有朱元璋一個而已。再看構成封建社會中流砥柱的士大夫階層,真正從貧寒家庭出身的少之又少,這從古代官吏選拔制度就能窺見一斑,春秋戰國時期的“世卿世祿制”、兩漢時期的“察舉制”、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不排除确有極個别寒門子弟能夠被命運的“幸運之箭”射中,但基本上都是“王侯将相,就是種乎”。
隋唐時期開創、兩宋時期成熟的“科舉制”,可以說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史上最重大的創舉,至少從制度層面為階層流動打開了一道口子,給寒門子弟帶來了極大的希望,也使得封建王朝集權統治得以鞏固穩定。但考慮到古代極低的識字率和私塾制的教育模式,寒門子弟讀書識字本身就是一種奢望,更别說受到系統的教育,出貴子的機會可以說是微乎其微,“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情形也許隻會出現在說書先生的故事當中。
為什麼現在大家都在感歎,寒門難再出貴子?知乎上有一個高贊的回答:其實幾乎所有人都容易犯一個錯誤,就是大人物的角度看曆史,小人物的角度看當下。看曆史的時候你覺得總督巡撫這樣的都是龍套,現實生活中縣長就足以影響你一生的命運。看曆史,你會認為張居正這樣的人出自寒門,其實張居正是軍戶出身,祖先是千戶,父親是秀才。看現實,你會認為局長的孩子上了名牌大學是權貴壟斷資源的體現。其實自古以來,寒門就難出貴子,你之所以會認為曆史上一些人出自寒門,是因為你往往是自動帶入帝王視角來審視曆史。
随着時間的跨度進入現代社會,其實對普通人來說,已經是最好的時代了,至少你的人生還有選擇,雖然選擇不那麼多,但總是要強過古時候幾乎沒有一丁點選擇餘地。“人人生而平等”本來就是個“僞命題”。當年有一篇文章火爆全網,“我奮鬥了十八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作者的觀點我非常贊同,“寫這篇文章不是為了怨天尤人,這個世界上公平是相對的,這并不可怕,但是對不公平視而不見是非常可怕的”。與其抱怨,不如做力所能及的改變。真的,這個社會雖然沒那麼好,但也遠沒有想象的那麼糟。
隻要勇敢去想、努力去闖,就一定能有成長、有收獲,哪怕結果沒那麼好,哪怕終其一生都從平淡中度過,但畢竟嘗試過、努力過、奮鬥過,人生便不會有遺憾,也不枉來這個世上走一遭。
奮鬥的青春最美麗,奮鬥的人生最燦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