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各位網友,大家好!《行草亭》從創始至今,一直秉承着傳承與創新的思路和理念!主要以生活中常用生字為創作源泉,讓書法創作完全融入到生活當中去!書法藝術來源于生活但并不高于生活,能讓喜歡書法的朋友都能系統高效低門檻的學習書法一直是《行草亭》追求的宗旨!本人也比較喜歡許多書法家的書寫風格,但臨古不忘創新!在書法的臨習和學習過程中,經過多年的沉澱,突破既有局限,努力書寫出自己的風格!為我們的書法藝術盡一點綿薄之力!同時也歡迎喜歡書法的朋友共同交流與學習......
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漢族,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說京兆長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早年貧賤,困于農耕,年近而立,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适、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甯丞。被謗谪龍标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闾丘曉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甯”之譽。王昌齡詩緒密而思清,與高适、王之渙齊名,時謂王江甯。集六卷,今編詩四卷。
在唐朝強盛時期,國力強盛,君主銳意進取、所有将士士氣高昂!他們都渴望在這個強盛時代有所作為,立下功勞!而詩人也處在這個偉大的時代,被将士們的精神所感染,用他氣勢雄渾,格調高昂的創作熱情、譜寫了一曲曲流暢通脫,高昂向上的詩篇。《從軍行》就是盛唐詩人王昌齡在這個時期創作的邊塞詩。
《從軍行》是邊塞詩人王昌齡所創作!全詩一共是七首,每一首都具有很強的時代氣息!《從軍行》(其四)是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七言詩!
《從軍行.王昌齡》《行草亭》
唐代.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四》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從軍行.王昌齡》《行草亭》
譯文:青海湖上升騰而起的漫漫雲霧,将連綿的雪山遮蓋得一片黯淡,玉門雄關,遠隔千裡,遠遠地可以望見玉門關那座孤城。
《從軍行.王昌齡》《行草亭》
黃沙萬裡,頻繁的戰鬥磨穿了戰士們身上的铠甲,而将士們的壯志不滅,鬥志昂揚,不将敵人打敗絕不回還家鄉!
《從軍行.王昌齡》《行草亭》
詩的一、二兩句,我們不妨設想這樣一個畫面----在青海湖上空,漂浮着大量的雲朵,彌漫到很遠的地方,在白雲的覆蓋下,橫亘在青海湖北面綿廷千裡隐隐的雪山都顯得那麼暗淡!而越過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
《從軍行.王昌齡》《行草亭》
三、四兩句由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轉為直接抒情。“黃沙百戰穿金甲”,是概括力極強的詩句。戍邊時間之漫長,戰事之頻繁,戰鬥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都于此七字中概括無遺。“百戰”是比較抽象的,冠以“黃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戰場的特征!然而,盡管身經百戰,铠甲磨穿,将士們精忠報國的必勝之戰鬥意志并沒有因此而消磨!反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煉中變得更加堅定。
《從軍行.王昌齡》《行草亭》
“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身經百戰的将士鐵骨铮铮豪情壯志誓言。在上一句的襯托渲染下,這一句便顯得铿锵有力,擲地有聲。此詩的整個形象給人的實際感受是雄壯有力,而非低沉傷感的意境,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充滿正能量的邊塞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