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上冊︱怎樣看待左右相對性?
在一年級的教學中這個問題老師們讨論得比較多,關于左右的相對性一般有兩種困惑:
一是參照物的變化引起位置的相對性。如在桌面上左邊放鉛筆,右邊放橡皮,所以說鉛筆在橡皮的左邊,橡皮在鉛筆的右邊,這種位置的判斷基本是絕對的。如桌面上左邊放鉛筆、中間放橡皮,右邊放尺子,那麼橡皮與尺子的位置進行比較,橡皮的位置在尺子的左邊。那麼,對于小學生來說,如果不看到實際擺放着的物體,而讓他們理解語言:橡皮在鉛筆的右邊;橡皮在尺子的左邊,橡皮為什麼一會兒在左邊一會兒在右邊呢?這種位置的相對性的學習,對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是有困難的,教師應該放慢教學的節奏,結合實際操作,體會,讓學生通過親自的擺、觀察來理解,我們所說的左右,都是針對相對的位置關系來說的,誰在誰的左邊,誰在誰的右邊。
二是到底從圖中人或物的角度還是從觀察者的角度進行判斷?為了交流的一緻性,并降低難度,本套教科書的圖示都是與觀察者(即學生)的角度相一緻的。
為了讓學生認識物體左右位置的相對性,教科書提供了學生上課舉手發言的情境圖,以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并借助生活經驗認識左右。通過“擺一擺,說一說”活動讓學生在擺的過程中,逐步體會到同一物品其左右的位置是相對的。
二年級上冊︱如何教學教材第54頁“試一試”測量黑闆有多長的内容?
本内容的學習任務有三個:一是能選用适當的單位表示長度。二是能估計身邊物體的長度。三是會使用測量工具進行測量。
教材在這裡是希望學生用“幾米幾十幾厘米”來表達具體長度的,如果這樣也就不會涉及百以上的數了。這裡不出複名數的名稱,更不是讓學生做單位間的互換,隻是借助直尺讓學生直觀認識幾米幾厘米即可。
生活中大量存在長度不是整米的物品,同時這些物品的長度都适合于用學生目前所學的米和厘米來表達,學生在學習中也能真切地感受到學習的必要性。比如,“量身高”時,學生首先會想到要用“米”這個單位,但是在表達時,他又會發現單純用“米”表達是不夠的,怎麼辦?這時自然就要再用到“厘米”,進而讓學生體會如何選用不同測量單位測量。
教學時,建議老師們引導學生分三步走(以量黑闆的長為例):
1.估一估,黑闆有多長?比如,學生會說 3 米多。
2.兩人合作量一量,黑闆到底有多長?3 米再加 65 厘米。
3.寫一寫,讓學生在書上填一填,這時會有很多學生出錯,比如,有的填 365 米,我們可以把正确和錯誤的答案放在一起讓學生說哪個正确。在此基礎上強調,先填整米數,不夠的用厘米表示,這樣兩個單位合起來就能更準确地表示出黑闆的長度了。
對于有困難的學生,建議教師通過讓他們看尺子和畫示意圖的方式來幫助理解“一米幾十幾厘米”。
三年級上冊︱教材為什麼重視畫圖策略,教學中對學生的畫圖有哪些要求?
教材特别注重運用畫直觀圖的策略,将相對抽象的思考對象“圖形化”,并滲透到各個領域中,直觀了就容易展開形象思維,本冊教科書主要幫助學生在解決問題中理解題目中的數學信息,理清數量關系,找到适合自己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如在解決問題中,有的學生(圖1)把畫直觀圖直接作為解決問題的工具或手段,用畫圖的方法直接表示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與結果。
圖1
圖2
有的學生(圖2)先用畫圖的方法表示已知數與未知數之間的數量關系,借助畫圖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再列式計算解決問題。
再如,學生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情境中呈現的信息很多,看起來比較繁雜,但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對解決問題有幫助,真正需要的信息往往隐含在情境圖和題目的字裡行間,很多學生不知該從何處入手解決問題。
針對這一狀況,教科書編寫時引導學生運用畫圖方式簡潔呈現圖中數學信息、分析數量關系,正确理解題意。
“去奶奶家”一課中的第一個問題(圖3),教材給出三幅學生作品,第一幅是去掉周圍無用信息,隻呈現了行車路線圖,路線圖與原圖非常相似;第二幅是将第一幅圖進一步簡化,并标出了各段所需要的時間,看起來更簡潔;第三幅圖呈現了所有的信息,把折線變成線段。引導學生體會畫圖要清晰地表達數學信息和數量關系。
圖3
教學時應注意:
一是要保證充足的活動時間,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經曆用畫圖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
二是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畫出自己的直觀示意圖,不求統一。
三是學會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引領學生把自己畫的圖與主題情境的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并能簡單地說清直觀圖所表示的含義(各數量之間的關系)。
四是這樣的活動需要過程,不要操之過急,逐步會畫、會表達即可。
四年級上冊︱四年級上冊三位數乘兩位數、三位數除以兩位數中都有估算的内容,而書中沒有系統地介紹方法,是否應教給學生系統的估算方法?
首先要重視對學生估算意識的培養。估算教學必須結合具體的情境,在不同的現實背景中,估算的方法和策略也不盡相同,脫離了現實背景,任何一種估算的方法就會失去其應有的價值和意義。因此,教師在教學中:
1.要把估算意識、估算能力作為教學目标。
2.要選好題目,提好問題,讓學生體會估算的必要性。
3.要鼓勵學生利用估算來驗證計算結果,養成好習慣;引導學生在問題情境的比較中選擇是需要估算還是精确計算,不斷積累經驗。
4.要鼓勵學生解釋估算的思路和理由,合理的都應肯定。
對于估算方法的确定,要做到既容易估,又盡量與實際結果接近。
引導學生在對估算與精确計算結果的比較中,學會反思,加強體驗,提高估算能力。
(1)根據實際問題選擇合理的估算策略。每個43元,買4個帶200元錢夠不夠?43 可以估成50。
(2)如果是對算式的估算,一般需要“确定一個範圍”,即估計一個數值範圍的區間。另外,估計出數量級是重要的,如85x238結果大約是20000。
五年級上冊︱最小的偶數是“0”還是“2”?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偶數。從數學定義角度講,能被 2 所整除的整數。如 0, 2,-2, 4,-4 都是偶數,正偶數俗稱雙數。
如果要讨論最小的偶數是多少,首先要明确所讨論的數的範圍。不同的數域中“最小”的偶然自然不同。學生對于數的學習,是一個數域不斷擴充的過程,在小學階段,我們研究因數、倍數、奇數、偶數等,在教材中已經明确說明是在非零自然數範圍内讨論。
在非零自然數的範圍内,最小的偶數是 2。在教學和考試中,首先必須明确讨論範圍。如果在自然數範圍内,最小的偶數是 0。
在這裡還必須提及的是,我們建議教師和家長在引導孩子學習的過程中,更多地關注孩子更高層次的思維活動而非簡單的生硬的記憶,如給出一些數,讓學生判斷這些數中哪些數是偶數,哪些數不是偶數。關注偶數的規律,培養學生發現規律的能力,豐富對數的認識,這樣的活動遠遠比讓學生記憶最小的偶數是幾更有價值和意義。
六年級上冊︱如何引導學生在觀察物體的過程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發展空間觀念?
觀察物體是學習“圖形與幾何”知識的必要基礎,對于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觀察物體”有助于“空間觀念”的形成和“空間推理”“空間想象力”的發展,是一個人能否有“數學後勁”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材在六年級上冊中,借助“搭積木比賽”“觀察的範圍”和“天安門廣場”三個觀察活動,幫助學生積累觀察物體的經驗。
如教材第 32 頁“搭積木比賽”,注重引導學生先想一想,畫一畫,再擺一擺,想一想,着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推理能力。另外,根據給定的兩個方向觀察到的平面圖形,确定搭成這個立體圖形所需要的正方體的數量範圍,讓學生認識到根據從兩個方向看到的圖形,不能确定唯一一個物體。同時,突出關注基于圖形的想象和圖形之間的轉換,即為學生提供進行二維圖形與三維圖形之間轉換的素材,發展空間觀念。
再如“觀察的範圍”和“天安門廣場”包括觀察照片或畫面中的物體與物體、物體與人之間的相對位置,通過想象或合情推理,來判斷這些照片或畫面的拍攝位置或觀察位置;或者判斷圖中的觀察對象在同一圖中觀察者視覺中的範圍。照片或畫面是用二維圖形來反映現實的三維世界。觀察照片或畫面是對現實空間的間接觀察,它與直接觀察現實空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别。後者獲得的是直接的空間經驗,建立起初步的空間觀念;前者不僅必須以生活經驗為認知基礎,還必須依靠空間想象、合情推理等思維,透過二維畫面解決三維空間的問題。這些活動有利于幫助學生主動地參與觀察、想象、推理、判斷等數學活動,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積累觀察物體的經驗,使空間觀念獲得進一步發展。
因此,在教材設計上,一方面運用了學生觀察物體的直接經驗來提升他們的空間觀念;另一方面又創設了對學生現有水平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并以此來促進學生空間觀念實質性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