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燧的起源很早。中國有個成語曰:"陽燧取火"。《周禮·秋官·司烜》中雲:司烜氏掌以大燧取火于日…。這說明周代己在用“燧”。據《考工記》載:“金有六齊,……金錫半,謂之鑒燧之齊也。”《考工記》大多認為系戰國時齊人所著,說明至晚在戰國或之前,古人不僅已掌握了鏡鑒和陽燧的材料配方,而且已将兩物并舉考察。宋朝沈括《夢溪筆談》卷三辯證一雲“陽燧面窪,向日照之,光皆聚向内,離鏡一二寸,光聚為一點,大如麻菽,著物則火發,此則腰鼓最細處也。”通過這段文字說明,北宋還在使用陽燧。而古人何時把銅鏡和陽燧合二為一,制造出鑒燧,則無可考證
自1963-1995年,在遼甯、北京、陝西、河南等地十餘處的考古發掘,均先後出土了陽燧,其規格在7.5-11厘米直徑之間,其年代,在整個西周到宋,元,明。
陽燧為罕見品,目前市場上的陽燧絕大多數為赝品和“冒充品”。收藏陽燧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 識别真僞。由于陽燧及陽燧鏡價位很高,所以市場赝品很多,各個時期的赝品都有,尤其以早期陽燧.漢陽燧為甚。鑒别真僞主要根據形制.鏽色.包漿等,鑒别要點與銅鏡相同。
2把陽燧與其他青銅物件區分開。目前冒充品多為車馬器配件和一些青銅容器的蓋。陽燧的外形及鈕的形狀與銅鏡基本相同,與車馬器配件及青銅容器的蓋有明顯的區别。
3有人提出古代帶鈎上的許多小凹面為陽燧,提出“陽燧帶鈎”的概念,目前分析這是錯誤的。原因一:目前已考證的陽燧都有實用功能,陽燧面直徑都是6厘米以上,這保證了陽燧能夠聚光引火。之所以有陽燧銅鏡,因為在古代它們是同類,無論合金成分.形制都相同,甚至是同一青銅匠師制造。《考工記》載:“金有六齊,……金錫半,謂之鑒燧之齊也。”鄂州出土有一枚國内外很有名的銅鏡,銘文為:"黃武六年,十一月丁巳朔,七日丙辰,會稽山陰,作師鮑唐,鏡照明,服者也宜子孫,陽燧,富貴老壽囗囗,牛馬羊,家在武昌,思其少天下命吉服,吾王幹昔囗囗。” 這一段銘文證實這一位三國時代的鑄鏡師除了鑄鏡以外,還兼鑄陽燧。但是帶鈎的凹面很小,沒有聚光引火的功能,并且陽燧與帶鈎沒有什麼關系。
有關藏品方面問題可以随時咨詢小編手機微信:131208821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