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名言人生感悟?相視而笑,莫逆于心 名句的誕生,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莊子名言人生感悟?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莊子名言人生感悟
相視而笑,莫逆于心
名句的誕生
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相與語曰:“孰能以無為首1,以生為脊2,以死為尻3,孰知死生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友4矣。”四人相視而笑,莫逆于心,遂相與為友。
——大宗師
完全讀懂名句
1﹒首:開頭、初始之意。2﹒脊:梁脊、棟梁。3﹒尻:音kāo,背脊尾部之處,引申有終點、尾端之意。4﹒友:動詞,與人為友。
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個人互相說道:“誰能把‘無’做頭,把‘生’做脊梁,把‘死’做尾,能知道生死存亡是一體的人,我就與他做朋友。”四個人相顧而笑,内心同氣相通,于是結成好朋友。
自埋于民,自藏于畔
名句的誕生
孔子之楚,舍于蟻丘之漿1。其鄰有夫妻臣妾2登極3者。子路曰:“是稯稯4何為者邪?”仲尼曰:“是聖人仆也。是自埋于民5,自藏于畔6。其聲銷,其志無窮,其口雖言,其心未嘗言,方且與世違而心不屑與之俱。是陸沉7者也,是其市南宜僚邪?”
——則陽
完全讀懂名句
1﹒蟻丘之漿:蟻丘,山名;漿,賣漿人家。2﹒臣妾:戰國人男女多自稱臣妾。3﹒登極:指登上屋子最高處,即屋頂。4﹒稯稯:音zǒnɡ,人衆聚集的樣子。5﹒自埋于民:埋,隐藏。此句謂隐于民間。6﹒自藏于畔:畔,田埂。此句謂隐于田園。7﹒陸沉:此處指無水而沉,喻隐者。
孔子到了楚國,住宿在蟻丘的賣漿家。他的鄰人有夫妻男女都爬到屋頂觀望,子路說:“這裡擠着一堆人要做什麼?”孔子說:“這些人是聖人的仆人。他自隐于民間,自藏于田園。雖然聲名沉寂,志向無窮,雖有所言論,而内心卻凝寂無言,和俗世相反而心不屑與世俗同流。是在塵世自隐之士,應該是市南宜僚吧?”
棄千金之璧,負赤子而趨
名句的誕生
子桑雽1曰:“子獨不聞假人之亡2與?林回3棄千金之璧,負赤子4而趨。或曰:‘為其布與?赤子之布寡矣;為其累與?赤子之累多矣;棄千金之璧,負赤子而趨,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屬也。’夫以利合者,迫窮禍患害相棄也;以天屬者,迫窮禍患害相收也。夫相收之與相棄亦遠矣。”
——山木
完全讀懂名句
1﹒子桑雽:人名,雽音hù,或作雩,音yú,隐者名。2﹒假人之亡:假,國名也;亡,滅亡也。3﹒林回:假國滅亡後,其逃民之姓名。4﹒赤子:初生的嬰兒。
子桑雽說:“你沒有聽說假國人逃亡的故事嗎?林回舍棄價值千金的玉璧,背着嬰兒逃走。有人說:‘是為了錢财嗎?嬰兒的價值很少;為了累贅嗎?嬰兒的累贅更大。舍棄了千金的玉璧,背着嬰兒逃走,是為什麼呢?’林回說:‘我和玉璧是利的結合,我和嬰兒是天性的關聯。’以利而結合的,受到窘迫禍患的時候,就互相遺棄了;以天性相關的,遇到窘迫禍患的時候,就互相收留了。互相收留的和互相遺棄之間,相差得很遠。”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名句的誕生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1;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2。彼無故以合者,則無故以離。
——山木
完全讀懂名句
1﹒醴:美酒。2﹒絕:斷絕。
君子的交情淡薄如水一般,小人的交情卻甘美如甜酒;君子淡薄卻親切,小人甜蜜卻容易斷絕。所以凡是沒有緣故而結合的,往往也沒有緣故就離散。
彼遊方之外者也,而丘遊方之内者也
名句的誕生
子貢反1,以告孔子曰:“彼何人者邪?修行無有,而外其形骸,臨屍而歌,顔色2不變,無以命之,彼何人者邪?”孔子曰:“彼遊方之外3者也,而丘遊方之内者也。外内不相及,而丘使女往吊之,丘則陋4矣。”
——大宗師
完全讀懂名句
1﹒反:返回。2﹒顔色:臉色、表情。3﹒方之外:以方代指禮教方域之外。4﹒陋:固陋、鄙野。
子貢回去之後,将這件事情告訴孔子,說:“他們是什麼人呀?居然不用禮儀修飾德行,且赤裸裸地表現于外,竟然對着屍體唱歌,而臉色不變,實在令人無以言之,他們究竟是哪種人啊?”孔子回答:“他們是遊于禮教方域之外的人,而我是遊于禮教之内的人。方域之外和方域之内彼此互不相關,而我竟然叫你去吊唁,這是我的疏漏啊!”
同類相從,同聲相應
名句的誕生
同類相從,同聲相應,固天之理也。
——漁父
同類相求,同聲相和,許多同類事物之間互相存在相互感應作用,這是自然的規律。
名句的故事
在《莊子·徐無鬼》中描述了聲音共振的現象:“于是為之調瑟,廢于一堂,廢于一室,鼓宮宮動,鼓角角動,音律同矣。”是說在堂室放置着瑟,撥動一弦發宮音時,其他相應的弦也随之振動發出宮音。由此而領悟出“同類相感,同聲相應”的道理,并認為這是事物固有的屬性,是“固天之理”。這種認識被古人普遍接受,成為一種基本的音樂常識。《呂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和《史記》等都用這種觀點解釋聲音共振現象。基于對大量聲學現象的觀察思考,古人逐步從感性經驗提升為初步的理性認識,由原本單純的物性之理,提高為做人處事的人生哲理。司馬遷在《史記·伯夷列傳》說:“同明相照,同類相求。”“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意思都是說志趣相同的人自然會結合在一起。
士有道德不能行,憊也;衣弊履穿,貧也,非憊也
名句的誕生
貧也,非憊1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憊也;衣弊履穿,貧也,非憊也,此所謂非遭時2也。王獨不見夫騰猿乎?其得柟梓豫章3也,攬蔓其枝而王長4其間,雖羿、蓬蒙5不能眄睨6也。及其得柘棘枳枸7之間也,危行側視,振動悼栗8,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處勢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
——山木
完全讀懂名句
1﹒憊:委靡、疲倦。形容精神極度疲困的樣子。2﹒非遭時:生不逢時,遭逢不能伸展抱負的時代。3﹒柟梓豫章:統指高大的樹木。柟,難。4﹒王長:自大、稱雄。王,音wànɡ。5﹒羿、蓬蒙:羿是後羿,蓬蒙是後羿的弟子,皆為古代善于射箭的人。6﹒眄睨:音miǎnnì,斜視、輕視。7﹒柘棘枳枸:統指有刺的樹木。柘,zhè。8﹒悼栗:害怕到發抖。
我是貧窮,不是疲憊。讀書人不能實踐道德理想,才叫做疲憊;穿着破舊衣鞋,是貧窮,而不是疲憊,這是生不逢時啊!大王難道沒有看過跳躍的猴子嗎?當它處在柟、梓、豫、章這些大樹時,拉着樹枝稱雄的模樣,就算是後羿、蓬蒙這樣的射箭手也不能輕視它。當它處在柘、棘、枳、枸這些有刺的樹木時,就要小心走路、顧前顧後,還會害怕到發抖,這并不是它的筋骨變得僵硬不柔軟,而是所處的情勢對它相當不利,無法表現它的才能啊!
唇竭則齒寒
名句的誕生
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則聖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故曰,唇竭1則齒寒,魯酒薄而邯鄲圍,聖人生而大盜起。掊擊2聖人,縱舍3盜賊,而天下始治矣。夫川竭4而谷虛,丘夷5而淵實。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
——胠箧
完全讀懂名句
1﹒竭:無、亡之義。2﹒掊擊:抨擊、打倒。3﹒縱舍:釋放。4﹒川竭:川流枯竭。5﹒丘夷:丘陵夷平。
天下的善人少而不善的人多,所以聖人有利于天下的少而危害天下的多。因此說嘴唇沒了牙齒便感到寒冷,魯國的酒淡薄而讓趙國首都邯鄲被圍,聖人所生之地卻是大盜所起之處。唯有打擊聖人、釋放盜賊,天下才得以太平。就好像溪谷空了,河流便幹枯,丘陵夷平,深淵便被填滿的道理一樣。聖人死了,大盜就不會興起,天下便會太平無事了。
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
名句的誕生
惠施多方1,其書五車2,其道舛駁3,其言也不中4。
——天下
完全讀懂名句
1﹒多方:指各方面的學問都有涉獵。2﹒五車:形容書多。此指惠施的著作很多。3﹒舛駁:雜亂不純。舛,音chuǎn。4﹒不中:不恰當、不合适。
惠施各方面的學問都有涉獵,他的著作有五部車那麼多,他所講的道理駁雜不純,他的言論也很不恰當。
莫壽于殇子,而彭祖為夭
名句的誕生
天下莫大于秋毫1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于殇子2,而彭祖為夭3,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
——齊物論
完全讀懂名句
1﹒秋毫:動物到了秋天更換新毛,比喻最小的細毛。2﹒殇子:人生下來還在襁褓中就死了,叫做殇子。3﹒夭:短命的人。
天下沒有比秋毫的末端更大的東西,而泰山卻是小的;沒有比未成年死去的人更長壽的,而活八百歲的彭祖卻是短命的早亡者。天地萬物都和我們同生于無,都與我同為一體。既然已經說過合為一體,還能再說什麼呢?
得魚忘筌;得兔忘蹄;得意忘言
名句的誕生
筌1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2;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
——外物
完全讀懂名句
1﹒筌:捕魚的網。2﹒蹄:捕兔的器具,用來絆兔的腳。
漁網的目的是捕魚,有人捉到魚後便舍棄漁網;捕兔獸具的目的是抓兔子,有人抓到兔子後便丢下捕獸器;字句言詞的目的是傳達思想,有人了解意思後便可以忘記文字。我怎能遇到可以忘記文字的人而和他談談呢?
名句的故事
文中得魚忘筌、得兔忘蹄,捕到魚就忘記漁網、抓到兔就丢掉捕獸器,後人便用這兩句成語形容一個人達到目的之後,就忘記當初賴以成功的方法。這與“過河拆橋”的意義很類似。
而“得意忘言”這句話是莊子真正要表達與探究的重點。文字語言之于思想,就是一種“工具”,一旦掌握文字語言傳達出來的思想、意境,就無須拘泥在文字語言上,根據其意涵盡情發揮,人才能夠活得豁達逍遙、無拘無束。換句話說,“得意忘言”就是體悟的境界,體悟一個道理之後,語言反而成為一種障礙。
魏晉時代的玄學大師王弼,曾說:“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周易略例·明象》)有“意”才會有“象”,“象”是景象或事物的外表,而“言”就是來闡述事物的外表。所以他又說:“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因此,語言就是用來說明事物的外表,了解事物之後,就可以把語言文字忘記;事物的外表為了顯它所内含的意義,掌握意義之後,就無須在乎事物的外貌了。這就是王弼有名的“得意忘象”,意思是說,不拘泥于事務的表象而得其深意。
曆久彌新說名句
明朝《荊钗記》中有一小段:“願他獨占魁選,榮顯。母妻封贈受皇宣,門楣顯,姓名傳。得魚後,怎忘筌?”意即高中狀元後,母親、妻子都可以受到冊封,門第也會顯赫,姓名也會被傳誦,一個人豈能夠抓到魚就忘記漁網呢?
魏晉時期,“得魚忘筌”更成為人們探究佛理中重要的修行功夫。《高僧傳》記載:“自經典東流,譯人重阻,多守滞文,鮮見圓義。若忘筌取魚,始可與言道矣。”意思是說,很多人在讀佛經的過程中,過于在字面上锱铢必計,而無法掌握經文的真正意義,因此抓到義理後就舍棄字句的片面解釋,才可以悟道呀!這也是中國本土起源的禅宗追求的“頓悟”之道,“得意忘言”才能夠把握機鋒之所在。
五柳先生陶淵明有首《飲酒詩》,其中說:“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淵明在東籬下采菊,由于十分投入,當擡頭時,已看到夕陽西下的南山,看到飛鳥也将歸巢,整幅畫面似乎欲言又止,因為作者的心靈已經與身旁的大自然融為一體,想要多做點解釋,仿佛又過多贅詞,所以說:“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