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曆?
剛加一個微信好友,總忍不住好奇先翻看他的朋友圈,來一個初步了解。
然而很多時候,卻一無所獲,這個人要麼設置了三天可見,要麼朋友圈空空如也,什麼也沒有。
我們不禁詫異:難道大家都不發朋友圈了嗎?
前段時間,微信公布了一組數據:
每天有10.9億的人打開了微信,有7.8億的人刷朋友圈,但卻隻有1.2億的人發朋友圈。
也就是說,生活中,超過90%的人不發朋友圈。
其實,不發朋友圈的人并非性格孤僻或是太過低調,他們可能是這4種人。
認清生活,拒絕無效社交
知乎上有個熱門問答:“人為什麼人越長大,越沉默?”
有條高贊回答說:“因為有些人無話可說,有些話無人可說。”
年輕的時候,我們總急着與全世界發生聯系,朋友越多越好,身邊人越多越熱鬧。
可走着走着才發覺,人的悲歡并不相通,沒有必要把所有人請進生命。
問答評論區裡,網友@沉默的羔羊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他說自己曾經很喜歡發朋友圈,大到工作就業,小到吃吃喝喝,都會曬出來和大家分享。
有一次,他因為中級職稱考試失利,心情低沉,發了個朋友圈求安慰。
沒想到半天時間就收獲了七八十個贊,二三十條留言。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有一邊調侃一邊約他出來喝酒的;有和他開玩笑胡扯的;還有一本正經批評他的;還有好幾個給他推薦網課的……
他一一回複,可是心情卻更低沉、焦慮,直到他看見一位前輩的私信:“不要理會這些,要麼重新複習,要麼尋找其他出路。”
這句話,一下子為他指點了迷津。
之後,他不再一有事就惦記着發朋友圈,而是靜下心來,認真準備考試。
屏蔽無效社交後,網友發現,世界忽然安靜了,他有更多時間去提升自己。
漸漸地,他不再每天發朋友圈,也不再尋求别人的點贊,哪怕是失戀後那段最難熬的日子,都一個人撐了過去。
因為他看清了,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自己,生活也無需那麼多人參與。
他的故事引起不少人共鳴。
生活中,我們總是一不小心就陷入人際關系的糾纏中,不知不覺把寶貴的激情消耗在無意義的聊天、聚會、互相捧場上。
魯迅先生說:“猛獸獨行,牛羊成群。”
真正強大的人,早已屏蔽了外界的紛擾,獨行于自己的世界。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内心通透,不盲目攀比
前段時間,發現閨蜜很久沒有更新朋友圈,我不免感到詫異。
在此之前,她可是一天五六條,在朋友圈直播生活的人。
早上孩子賴床啦,中午做了拿手好菜啦,工作被同事氣暈啦,外賣小哥很暖心啦……
總之,你想知道她在幹嗎,看她朋友圈便一目了然。
對于她近期的“反常”,我私聊了她,沒想到卻引來了她的一頓吐槽。
不久前,她看見朋友圈有人曬出孩子拿了市級“三好學生”,一想自己孩子才拿到區級,感覺一下子被比下去了。
于是一連幾天,她把孩子的各種證書、獎狀找出來,一一發圈。
後來她接孩子放學,聽見幾個家長議論:
“快被文文媽煩死了,朋友圈天天曬孩子,好像全世界就她女兒最棒。”
“可不是,真想屏蔽她。”
聽着别人這麼說自己,閨蜜臉上青一塊白一塊,站在原地不知所措。
她才意識到,自己的行為竟如此膚淺又令人生厭。
回家後,她開始反思,自己發朋友圈的初衷是記錄生活,沒想到卻陷入了攀比的怪圈。
看見别人曬孩子,她就比着曬;看見别人去旅遊,她也必須曬一下遊玩的照片;看見别人買包包,她也曬出自己的大牌圍巾……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比着比着,自己活成了現在的樣子。
閨蜜決定不再發朋友圈,也不再頻繁刷朋友圈了。
看過這樣一句話:“人生是公平的,每個人被分配的蘋果都被咬過一口,隻是被咬的位置不同罷了。”
生活的維度有很多,無意義的對比隻會徒增煩惱,内心通透的人,早已學會了看淡。
不必活在别人的陰影下,也不必羨慕他人生活裡的風景,自己生活的美好,用心去體驗即可。
别在攀比中迷失了自己,每條魚生活在不同的海裡,每個人也有各自的精彩。
懂得務實,不虛假做人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女孩YOYO,每天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化妝。
女孩愛美本無可厚非,可YOYO化妝,堪稱換臉,每天要花兩個半小時。
從洗發、潔面、底妝到假睫毛、眼妝、修容……她像是站在鏡子前的雕刻師,對着自己的臉精雕細琢。
而這一切的目的,隻是為了當天能拍幾張美照發朋友圈,收獲來自網絡世界的追捧與誇贊。
她每天都沉浸其中,難以自拔,可放下手機回到現實,卻又陷入極度的自卑與惶恐之中。
每次卸完妝,她仿佛一秒鐘被打回“醜小鴨”的原型,完全喪失面對真實世界的勇氣。
人如草木,脫離了生活的土壤,便無法紮根存活。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過痛苦的掙紮,YOYO終于決定做個真實的人,大膽地站在陽光下。
她說:“我不完美,完美多蒼白,我很完美,我完美地成了我自己。”
這個出自女性獨白劇《聽見她說》的故事,一度引發熱議。
人們開始思考,我們到底多久沒有回歸現實?我們為什麼在網絡世界中扮演“别人”?
明明沒多少積蓄,卻在朋友圈頓頓曬大餐;明明很孤單,卻表現地知交遍天下;明明不喜歡熱鬧,卻總愛在朋友圈當“捧場王”......
真實地做自己很累,但僞裝着生活更累。
越來越多的人,疲于僞裝,他們明白,人隻有雙腳踩實了土地,才能邁出穩健的步伐。
很多時候,我們不發朋友圈,不過是想短暫逃避虛拟的世界,回到真實硬朗的現實中。
關注内心,遠離喧嚣
網上有人問:“不發朋友圈的人,是出于什麼心态?”
有網友回複:“隻不過是找到了與世界最好的相處方式。”
确實如此。
活在朋友圈裡的人,有他們的精彩,從朋友圈消失的人,生活也未必糟糕。
李健,堪稱娛樂圈裡的一股“清流”,在五光十色的喧嚣中,他仿佛一直遊蕩在熱鬧之外。
有一次參加節目,有人想加他微信好友,沒想到李健卻說:“我沒有微信。”
随即他掏出手機,大家才發現,李健的手機竟然不是智能手機,功能也就是打電話、發短信。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他調侃說:“我這麼智能,要手機何用?”
曾經,他也用過智能手機,但發現安裝社交軟件後,自己的生活總是受幹擾,他會不自覺地去刷朋友圈,去關注别人在做什麼。
于是,他換掉手機,不用微信,不看朋友圈,全身心投入生活。
在他家裡,有一個屋子,裝滿了唱片和書。
閑來無事,他就聽聽音樂,看看書,喝幾杯淡茶,靜思一段往事。
更多的時候,他沉浸在音樂的創作中,奔忙在事業上,偶爾也會下下廚,陪家人遠足旅行,找三五好友把酒言歡。
你看,一條朋友圈都不發的李健,不是也活得十分精彩?
其實,生活本不複雜,複雜的是我們的心境。
當你遠離喧嚣,看清自己的内心,就一定可以找到最适合的生活方式。
恰如梁啟超所言:“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價值。”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生活的趣味在哪,全憑内心的尋覓。
人生,是個去蕪存菁的過程,别讓喧嚣迷失了本心,清清靜靜的日子,才能細水長流。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很喜歡蔡康永的一句話:
“我們要恭喜那些不發朋友圈的人,把大部分心力拿去應對真實的生活,恭喜他們找到了生活的重心。”
人到中年,行至人生的半坡,我們漸漸明白:
世界是自己的,與别人無關,不必于泛泛之交中消耗自己。
生活裡真假難辨,做個真實的人,遠勝過戴上面具,扮演他人,最好的生活,不是在衆星捧月中沾沾自喜,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守護一片歲月靜好。
生活的洪流滾滾向前,願你我都能找到與外界相處的最佳方式,随和且獨立,真實且自在。
與朋友們共勉。
作者:瑾山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