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生們最喜歡看的就是物理和化學老師做實驗,因為你總能發現各科老師都深化絕技,但一不小心也有可能變成災難現場。
快點喊校長來!化學老師不滿工資太低自焚了!
誰看到老師了?老師怎麼不見了?
我們非得這麼玩兒嗎老師?
其實心理學之所以是一門很有魅力的科學,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該學科的理論成果是建立在堅實的實驗基礎上的。一些經典的心理學實驗不僅過程複雜、實驗條件要求高、推理嚴謹,而且得出的結論往往會颠覆我們的傳統觀念。這些燒腦的心理實驗讀起來不是那麼容易理解,但非常有助于我們理解教育學和心理學的有關知識。因此這節課七優老師就結合圖片為大家整理了教師資格證考試中經常作為背景材料出現的7個心理學實驗,大家一起來感受一下其中的科學魅力吧!
01
三山實驗—皮亞傑
實驗内容:在一個例題沙丘模型上錯落擺放了三座山丘,首先讓兒童從前後、左右不同方位觀察這座模型,然後讓兒童看四張從前後、左右四個方位所攝的沙丘的照片,讓兒童指出和自己站在不同方位的另一個人(實驗者或娃娃)所看到的的沙丘情景與哪張照片一樣。小一點的孩子說不出來,而大一點的孩子則可以。
實驗結論:證明兒童的“自我中心”的特點。
02
條件反射實驗—巴甫洛夫
實驗内容: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進食行為時發現,狗吃到食物時,會分泌唾液,這是自然的生理反應,不需要學習,這種反應叫無條件刺激。如果在狗每次進食時發出鈴聲,一段時間後,狗隻要聽到鈴聲也會分泌唾液。
實驗結論:巴甫洛夫認為這是作為中性刺激的鈴聲由于與無條件刺激聯結而成了條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條件反射,後人稱之為“經典性條件作用”。
03
迷籠實驗—桑代克
實驗内容:桑代克将饑餓的貓禁閉于迷籠之内,餓貓可以用抓繩或按鈕等三種不同的動作逃出籠外獲得食物。
饑餓的貓第一次被關進迷籠時,開始盲目地亂撞亂叫,東抓西咬,經過一段時間後,它可能做對了打開迷籠門的動作,逃出籠外。桑代克重新将貓再關入籠内,并記錄每次從實驗開始到貓做出打開籠門的正确動作所用的時間。
經過上述多次重複實驗,桑代克得出貓的學習曲線。該曲線表明貓逃脫迷籠潛伏期與實驗次數的關系。
實驗結論:桑代克認為貓是在進行“嘗試錯誤”的學習,經過多次的嘗試錯誤,餓貓學會了打開籠門的動作。因此,有人将桑代克的這種觀點稱為學習的“嘗試錯誤說”,或簡稱為“試誤說”。
04
白鼠實驗—斯金納
實驗内容:箱内放進一隻白鼠或鴿子,并設一杠杆或鍵,箱子的構造盡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動物在箱内可以自由活動,當它壓杠杆或啄鍵時,就會有一團食物掉進箱子下方的盤中,動物就能吃到食物。箱外有一裝置記錄動物的動作。
實驗結論:動物的學習行為是随着一個起強化作用的刺激而發生的,并由此提出“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
05
雙生子爬梯實驗—格賽爾
實驗内容:讓一對同卵雙胞胎練習爬樓梯。其中一個為實驗對象(代号為T)在他出生後的第48周開始練習,每天練習10分鐘。另外一個(代号為C)在他出生後的第53周開始接受同樣的訓練。兩個孩子都練習到他們滿54周的時候,T訓練了7周,C隻練了2周。
實驗結論:支持了個體身心發展動因中的内發論的觀點,并且認為人的身心發展的順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機制決定的。
06
視崖實驗—沃克和吉布森
實驗内容:視崖為一張高為4英尺(1英尺=0.3048米)的桌子,表面是一整塊後玻璃,半邊的玻璃是不透明的,緊貼玻璃下方就有一塊紅白格子的布,此為“淺灘”,而另半邊的玻璃是透明的,不在相距4英尺遠的地面上同樣放着紅白格子布,此為“視崖”。
如果被試具有深度知覺,那麼他們會感覺到兩遍紅白格子布的深度是不同的。由于厚玻璃的阻隔,這一儀器可以防止被試從懸崖上掉下去。在實驗中,将嬰兒放在視崖的中間,并要求他們的母親站在視崖深的一端和淺的一端召喚他們,觀察他們是否會跟着母親的召喚,向“視崖”“淺灘”爬去。
實驗結論:嬰兒很早就有了深度視覺的能力,并且嬰兒的深度視覺能力随着年齡遞增不斷發展。
07
頓悟學習實驗—苛勒
實驗内容:将黑猩猩放在鐵栅欄内,黑猩猩的旁邊放置一根短棍,在欄外放一長棍和香蕉。黑猩猩開始試圖抓取香蕉,結果失敗。
随後,用短棍去撥,又失敗,急的摔棍撞欄。在這個過程中,經過幾次觀察,忽然拾起短棒,用短棒再聯結長棒,取得了香蕉。可見,黑猩猩是在觀望的時候,把握了兩根棍棒與香蕉之間的内在關系。
實驗結論:苛勒通過對黑猩猩進行的許多試驗,提出了頓悟理論,他認為問題的解決不是由于嘗試錯誤,而是由于頓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