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寶钗身上有着那個時代的基本特征,盡管她自己十分地富有才情,卻也還有着很是深刻的一種封建特征。寶钗身上有這三種大的形象特診,才學出衆卻婚姻悲劇。
一、典型的封建女
薛寶钗堪稱封 建 淑 女 的 典型,她謹守封建婦德,體現着封建時代貴族女子的風範。她冰雪聰明善解人意;行為豁達寬以待人;沉着冷靜遇事清醒;不輕視别人,而自身又永保尊嚴。一句“珍重芳姿晝掩門”寫盡了這位豪門閨秀的蓄雅和自重。
她的美是一種雍容娴雅之美,倘以儒家的審美标準看來, 恰是代表了一種溫柔敦厚的人格理想, “矜而不争,群而不黨, 弘毅寬厚,清平和允”。倘若不是集賢良淑德于一身,在榮國府這樣一個人事複雜、矛盾交錯的大家庭裡,寶钗是不會深得恩寵,獲得上上下下廣泛的喜愛與贊譽的。
二、世俗的社會人格
如果說黛玉從雅,是理想之子,那麼寶钗就是從俗,是現實之子。黛玉縱容感情,沉酣于意境,抒放感情,而寶钗則秉持封建婦女的理智,把握現實,适應社會法則。蓄而不張”是寶钗的性格特征之一,也是她慣有的行事作風。這個含蓄的女子,最初的一瞥不過是“ 臉若銀盆 ,眼若水杏,唇不點而丹,眉不畫而翠”“頭上挽着黑漆油光的髻兒,蜜合色的棉襖,玫瑰紫二色金銀線的坎肩兒,蔥黃绫子棉裙,一色兒半新不舊的”……如此寥寥幾筆,與黛玉熙鳳等容貌着裝的描繪相比,近乎白描。
她雖有沉魚落 雁 之 姿 , 卻 質 樸 素 淡 ;雖有“ 珍 珠 如 土 金 如 鐵 的 家 世”,卻“ 看去不見奢華”;她“ 安分随時”“罕言寡語”,隻做一位乖巧典雅的淑媛。正所謂“大智若愚”“大有若無”。她有着妙齡少女罕有的敏銳、深刻的洞察力和“識時務”,選擇了“藏”與“蓄”的處世方式。她不虛誇不張揚,沉靜矜持、含蓄典雅,可謂“淑媛”之至境。
三、苦澀的悲劇婚姻
對 《紅樓夢》 中寶黛钗的愛情悲劇大多數人所持的态度是對黛玉同情的多,對寶钗持批判的多。其實這是不公正的。從 追 求 幸 福 的 角 度 看 , 黛玉、寶钗都沒有錯, 她們的權利應是相等的,她們都愛寶玉,她們也有權愛寶玉。她們的愛都不存在道德問題。黛玉和寶钗之争
是平等的,也是光明的。所以我們揚誰抑誰都是存有偏見的。黛玉值得同情,一是因為黛玉比寶钗先見了寶玉,而且朝夕相處的日子比寶钗多了那麼一些,二是黛玉母親死得早,父親無法照顧她,早早地讓她寄居在外婆家,既是外婆家,就有點是“外人感覺”,是屬于“弱者”,孤苦伶仃的,弱者總是比強者更能獲得人同情的。
其實寶钗又有什麼呢?父親早逝,失去父愛後,哥哥又不 長 進 , 她 便 不 以 書 字 為 事 ,“隻留心針黹家計等事,好為母親分憂解勞。”進了賈府,居在梨香院,她盡自己所能,取得大家的信任與喜愛, 特别是對老太太的工作,她做得滴水不漏,深 得老太太的歡心, 以緻老太太拿她和林妹妹比較, 也覺出林妹妹确實遜了她一大截。
黛玉多病,心性又狹隘,試想真的與寶玉結合了,寶玉也幸福不到哪裡去。在這場愛情的悲劇中,黛玉是弱者,得不到想得到而最後沒有 得 到 , 值 得 同 情。 寶钗是強者,可以得到卻得不到,更值得同情。
我想人的感情都很脆弱,目光又很現實,一有風吹草動,弱者最先進入視力,而同情的橄榄枝常常不問青紅皂白就投向弱者,而強者值得同情時,橄榄枝卻枯萎了。人性的悲哀莫過于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