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行星,在2006年8月24日于布拉格舉行的第26界國際天文聯會中通過的第5号決議中,冥王星被劃為矮行星,并命名為小行星134340号,從太陽系九大行星中被除名。
矮行星( dwarf planet,亦稱 侏儒行星)是2006年8月24日國際天文聯合會重新對太陽系内天體分類後新增加的一組獨立天體,此定義僅适用于太陽系内。簡單來說矮行星介乎于行星與太陽系小天體這兩類之間,但會議後天文學家對此類天體定義仍有争論。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下屬的行星定義委員會16日正式提出新的行星定義。按照這一定義,太陽系的行星家族共有12名成員。除了傳統的“太陽系九大行星”外,谷神星、曾被當作冥王星衛星的“卡戎”和阋神星,也将進入太陽系行星之列。
卡戎
于1978年7月被美國研究人員發現的“卡戎”,在冥王星赤道上空約1.9萬公裡的圓形軌道上運轉,其運行周期與冥王星自轉周期相等。觀測表明,“卡戎”其實與冥王星構成了雙行星系統,同步圍繞太陽旋轉。另外,“卡戎”的直徑超過1000公裡,質量約為190億億噸,大約是冥王星的一半,其密度與冥王星相似。有專家推測,遠古時冥王星與一顆龐大天體發生了碰撞,導緻一大塊碎片從中分離出來,最後形成了“卡戎”
冥王星
冥王星,或被稱為134340号小行星,于1930年1月由克萊德·湯博根據美國天文學家洛韋爾的計算發現,并以羅馬神話中的冥王普路托(Pluto)命名。它曾經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但後來被降格為矮行星。與太陽平均距離59億千米。直徑2300千米,平均密度0.8克/立方厘米,質量1.290×10^22 千克。公轉周期約248年,自轉周期6387天。表面溫度在-220°c以下,表面可能有一層固态甲烷冰。暫時發現有三顆衛星。冥王星起初被認為是太陽系中的一顆大行星,但是在2006年8月24日于布拉格舉行的第26屆國際天文聯會中通過第五号決議,将冥王星劃為矮行星(dwarf planet)。在2008年6月,國際天文學會再将冥王星做為子分類類冥矮行星(Plutoid)的原型。在2006年,國際天文聯合會,立下了行星的新定義:一顆行星首先要是一個天體,它滿足(a)圍繞太陽運轉,(b)有足夠大的質量來克服固體應力以達到流體靜力平衡的(近于圓球)形狀,同時(c)清空了所在軌道上的其他天體。根據新的行星的定義,冥王星不符合定義二,即它的質量不是足夠大;而且它也不符合定義三,因為冥王星軌道與海王星的軌道交叉,如果把冥王星當成行星的話,那麼海王星就不能是行星了。
谷神星
谷神星(Ceres)或小行星1是太陽系中最小的、也是唯一一顆位于小行星帶的矮行星。由意大利天文學家皮亞齊發現,并于1801年1月1日公布。谷神星的直徑約950千米,是小行星帶之中已知最大最重的天體,約占小行星帶總質量的三分之一。谷神星是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中,人們最早發現的第一顆小行星,由意大利人皮亞齊于1801年1月1日發現。其平均直徑為952公裡,等于月球直徑的1/4,質量約為月球的1/50,橫切面的面積和青海省相當,又被稱為1号小行星。谷神星是太陽系中已知體積最大的小行星,也是第一顆被發現的小行星。現在它又是太陽系中最小的、也是唯一的一顆位于小行星帶的矮行星。
阋神星
阋神星(Eris),舊音譯厄裡斯,代号136199,而之前的代号是2003UB313,并曾被傳為第十大行星“齊娜”。它比冥王星稍大,但是軌道是冥王星到太陽距離的兩倍。上面圖片中顯示的阋神星是由美國夏威夷上的10米凱克望遠鏡拍攝的。跟冥王星一樣,阋神星也有一顆衛星,在國際天文聯合會議上該衛星被正式命名為ErisI(Dysnomia,戴絲諾米娅)。在上圖中戴絲諾米娅位于阋神星的右方。矮行星冥王星和阋神星都是外海王星天體,其軌道為于海王星外的柯伊伯帶。阋神星是在2003年發現的,其主要成分是冰和甲烷組成的。發現之初,中文的名稱頗為紛亂,有采用音譯的“厄裡斯”,也有意譯的“鬧神星”、“亂神星”等,莫衷一是。2007年6月16日晚,在揚州召開的天文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工作會議上,名詞委委員、台灣同仁和特約代表共21人,有鑒于矮行星Eris的發現對太陽系組織結構的重大影響,經過大家充分的意見表達與溝通後,以兩階段投票表決的形式敲定了中文采用意譯,譯名為"阋神星"。同時将其衛星"Dysnomia"定名為"阋衛一"。
太陽系行星
鳥神星
鳥神星(Makemake),正式的名稱是(136472) Makemake,是太陽系内已知的矮行星中第三大的,也是傳統的柯伊伯帶天體族群中最大的兩顆之一。它的直徑大約是冥王星的四分之三。鳥神星沒有衛星,因此它是一顆孤獨的大海王星外天體。 它極端低的平均溫度(大約30 K)意味着它的表面覆蓋著甲烷并且可能有乙烷冰。他起初被稱為2005 FY9(稍後獲得的小行星序号是136472),是在2005年3月31日被米高布朗所領導的小組發現,但在2005年7月29日才公布次伊發現。2008年6月11日,國際天文聯合會将鳥神星列入類冥矮行星的候選者名單内。這是在海王星之外的矮行星所屬于的分類,當時隻有冥王星和阋神星屬于這個分類。鳥神星在2008年7月11日成為類冥矮行星。
太陽系行星
妊神星
妊神星是一顆新近發現的大型柯伊伯帶天體,西班牙塞拉内華達天文台天文學家胡斯·路易斯·奧蒂斯(Jose-Luis Ortiz)的同事在重新分析2003年的數據時始發現該天體,同時也于1955年的影像中找到,Ortiz等人于2005年7月29日宣布其發現。另一方面,在加州理工學院,一個由米高·布朗(Michael E. Brown)領導的小組對該天體觀測已近一年,但并沒有對外公布。布朗也對奧蒂斯等人的發現加以表揚,并把天體稱為“聖誕老人”(Santa),意即他們曾于聖誕節期間觀測到的天體。2005年7月29日,布朗等人宣布發現另一柯伊伯帶天體2003UB313,比冥王星更遠,且體積可能比冥王星更大,有機會成為太陽系的第十大行星(已經成為矮行星,并命名為阋神星)。
本文章由頭條百科用戶用戶2294594469059參與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