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揚海内外的“天府之國”四川,世居着彜、藏、羌、土家、苗、回、納西、傈僳、布依、滿、傣、蒙古等少數民族。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他們為開發巴蜀大地作出了貢獻,創造了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其中之一就是獨特的飲食文化:碗碗酒、咂酒、砣砣肉、豬膘、烤茶、酸奶子等,讓人既飽口福,又飽眼福。本文特對四川少數民族食俗淺作介紹。
彜族食俗
四川涼山彜族自治州,是全國最大的彜族聚居區,彜族當地流行一種茶叫“罐罐茶”,用一帶把土陶罐,邊熬邊喝,故名。
食肉仍是古書上的“椎牛繪客”之風,豬、牛、羊等不叫“殺*”,叫“打*”。如打雞之法:“雞擒于手,扭頸”(《涼山志》)。對付大牲畜,則用棍棒打死,再烹食之。
涼山彜族的獨特風味飲食有三種,即為碗碗酒、砣砣肉、酸菜湯。彜族民謠:“一桶酒不出名,一碗酒能出名;一頭豬沒有名,一砣肉有了名;一背菜不聞名,一碗湯傳美名。”便是對三者的贊美。
碗碗酒出自彜家釀的“壇壇酒”,即用玉米、高粱、荞麥等雜糧,加以十幾種草藥入壇釀成,吃法除裝碗外,也可用竹管或麥杆吸之,故也稱“杆杆酒”。喝法一般為衆人圍成一個圓圈,端着酒碗,依次輪流喝;遞酒法是:一隻手遞碗,另一隻手護在前一隻手腕前,以示敬意。
砣砣肉,一般選用本地30斤左右的小豬宰殺,除毛,翻烤熏燒,分肢解體,逐一切成拳頭大小的砣砣。彜家認為,小豬聖潔,用之敬客為上,其味獨特。在烹制砣砣肉時,特别要掌握好火候,過火了,成了炖肉,不好吃,且膩人;火候不到,肉不熟,不能食。吃的時候蘸着鹽巴、辣椒,再加上涼山特産“木姜子”,未入口便聞其香。
酸菜湯,《涼山志》雲:“彜人素食酸。”待客,紅白宴,每餐必有酸菜湯。原料為青菜或圓根葉子(圓根為當地一種蔬菜),分為幹酸菜、泡酸菜兩種。制法為,将幹酸菜或泡酸菜洗淨,切節,下鍋中熬開,加入姜、椒等,并配以嫩洋芋、嫩玉米煮之,其味芬香,有“驅寒、去濕、調味之功”(《彜族簡史》)。一位美國學者講:“涼山酸菜湯,蜀地一絕!”
藏族美食
四川藏族主要居住在阿壩州、大小金川等地,稱為“加戎哇”,甘孜州北部也有一部分。藏族的主食為糌粑、青稞酒等。《西康建省記》雲:“打箭爐(今康定)瘦土不毛,惟搞青稞、莞豆,畜養牛羊,擠奶作乳,拌糌粑而食,無所産。”比較有特色的是水淘糌粑、人參果、血腸三種,稱之為四川藏族美食。
水淘糌粑産于甘孜縣,馳名遠近。先将青稞“淘洗淨,用沸水燙之趁熱納入氈袋中封閉,四周偎以毛氈,使其發酵。至翌日随炒随取,熱氣騰騰,芳香撲鼻,炒畢,裝入皮袋,放入卵石,挫去面之皮。”(《巴蜀民族風情》)。成品白色,極細;入口純香,回味帶甜。
人參果,藏語叫“錯瑪”,是一種塊根草本植物,其根肥大,以豐富的糖、澱粉等營養素被高原人喜愛。曬幹磨粉與川米煮粥食,或加入面中做成點心蒸吃,藏語稱之為“麻姑”。每逢客人來臨,将“人參果粉”放上白糖,沖入新鮮熬化了的酥油,敬獻給客人。此外,據《彜藥志》載,“人參果”有健脾益胃、生津止渴、益氣壯陽之功。
血腸,風味甚濃,制作簡便。《西康紀要》中雲:“取牛羊之血,和以糌粑或麥面,灌入腸中,紮其端,煮熟後,即嚼食之。”也有宰殺一隻肥羊之後,把羊的可食内髒,趁熱切碎,拌以少量蔥花、食鹽,灌入羊腸内,入鍋内煮熟。血腸待客,作為上品,不可謝絕,否則,主人會大為掃興。
羌族佳肴
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的茂縣、松潘、汶川等地,曆史悠久,在漫長的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飲食習慣。
羌族比較有特色的有面湯,即玉米粥内加蔬菜,煮成玉米稀飯;“鍋煽子”,将未發酵的玉米面或連麸面做成馍,在平鍋或鐵闆上烙燒後放入柴灰中烤熟;“金裹銀”,玉米面拌合大米同蒸煮而食。
菜肴有:豬膘—年底将育肥毛豬勒死,其内髒另用,豬肉割成小塊,連邊帶毛,吊在房梁之上風幹,而後煮食之;血餅—苦荞面用咂酒發酵,摻上豬血和剁碎的生豬油、鮮肉,再加上五味,特别是蒜醬調和以後做成餡,将麥面擀成薄薄的面皮,包好餡入籠蒸熟,吃時可佐酒。《理番廳志》記載:“血餅形如瓷盆,成刀切條形狀,就咂酒而食之”。
土家族飲食
四川的土家族主要居住在川東南的黔江地區,土家人愛吃糯米粑、荞面羹、火炕臘肉、菜豆腐,尤愛辣椒。《秀山縣志》“叢岩幽谷,水冷冽,非辛辣不足溫胃和脾也。”夏日炎熱,土家人用山泉水沖米酒、蜂蜜等;冬季寒冷,喝熬茶提神祛寒。火炕臘肉也是他們喜愛的食物,臘肉經煙熏火炕,既可防腐,又易保管。土家族的糯米粑粑,大的有簸箕大,小的如銅錢大,種類多樣。
土家族對節慶飲食比較講究。春節,家家殺過年豬、打糍粑、推元宵粉、煮陰米、釀米酒、炸油粑等;農曆二月初二為“社日”,要吃社飯,用糯米、豬肉、大蒜、蒿草等做成,清香可口,糯而不膩。端陽節吃粽子,重陽節打糍粑,女兒“坐月”送大糍粑,修新房要撒“抛粱粑”。遇婚喪嫁娶、造屋建房均要辦酒席,每桌九碗菜,也有七碗、十一碗等。土家人稱八碗席為“叫花子席”,而“十”與“石”同音,對客不敬,故無八碗、十碗席。
土家人待客的酒是咂酒,将已釀好的高粱酒糟貯于小罐中,然後用泥餅密封,存放起來,用的時候,取出去掉封泥,注入開水,以小竹竿插入,一人一隻,圍着罐子吸酒,邊吸邊加水,酒味香,味悠長。《石柱廳志》載:“咂酒,貯糟注水成酒,插竹筒糟中,輕吸之。”
油茶湯也是土家人的待客佳肴。《酉陽州志》雲:“土人以油炸黃豆、包谷、米花、豆乳、芝麻諸物和油煮茶葉,作湯泡之,向客緻敬,名曰油茶。”浮于油茶湯面上的姜、椒、肉、黃豆把湯面遮蓋得嚴嚴實實,不見冒熱氣。民諺雲“油茶不出氣,燙吃憨女婿。”
此外,釀豆腐更是土家人的席上佳品,即将豆腐切塊,填入肉餡,入鍋煮成;還有“油香”,即用大米水磨成漿,擠幹水份,填入菜餡放進油中,反複浸炸而成。
摩梭人(納西族)飲食
四川的摩梭人主要分布在涼山州鹽源、木裡縣一帶。其飲食比較簡單,有特色的有琵琶肉、圓根和幹菜等。
琵琶肉,是在每年農曆十二月制作,先在豬的胸部或腹部刺破一小口,然後用竹矛刺入心髒。再将豬破腹,去盡内髒、筋骨,放入多種調料,用線纏好,存在窖裡,一腌幾年,時間越長越好吃。
幹菜,即幹酸菜。将菜在鍋中煮一下,撈入陶缸裡,加一定的酸湯、鹽等,封死口,幾天後開口,撈出曬幹,用時再烹調處理。
另外,摩梭人喜吃酸魚。一般制法是将魚剖開,取出内髒,在魚的肚子裡放上鹽和糯粑,然後一層層地放在陶缸裡,放一層魚,撒一層糌粑,放滿缸後,充水浸泡。數十天後開缸,拌以大蒜食之或煮魚湯,酸味獨特,妙不可言。還有“混豬”,即選擇生長50天的小豬,去豬頭、毛皮、内髒,炖熟食之。
(原載于《巴蜀史志》2014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