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民俗,自然是民間的習俗。民間習俗是傳統,也是一種文化,是我們的老祖宗經曆了很長的歲月,代代相傳下來,最終形成了固定的習俗。
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那就是春節了。大家辛苦工作了一年,孩子們也勤奮學習了一年,在正月三十那天,正式開啟春節的序幕了。
春節期間,是一年中最熱鬧,也是最喜慶的時刻。家家戶戶通常在正月初就開始采買,準備年貨了。寫春聯、剪年畫、舞龍舞獅、紮花燈等等,都是民間必進行的喜慶活動。大年初一的一大早,人們彼此都要送上新年的祝福,來慶賀新年的到來。
1、掃塵
春節前,每家每戶都會對家裡進行一項徹底的大掃除。擦拭家具、地闆、窗戶,清洗被褥、窗簾、衣服。其實呀,春節前的掃塵,也是流傳下來的一個民間習俗,民間相傳的一個美好的傳說,老百姓辛辛苦苦耕種一年到頭,除去納糧繳稅,剩下的米糧也不多了,于是老百姓向上天的竈王爺祈求,希望竈王爺能在臘月二十三那一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為他們說一些好話,這樣玉皇大帝能額外開恩,在除夕前降下年糧。為了迎接玉帝的恩賞,因此,家家戶戶要在臘月二十四前,把家裡裡外外全部打掃幹淨。
就這樣,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掃塵的習俗就相傳了下來。至今仍有“臘月二十四,撣土掃房子”的民間諺語廣為流傳。
2、守歲
除夕是春節期間的重頭大戲, 不僅一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團圓暢飲,還要聚在一起共同守歲。在古代,民間百姓會通宵點上蠟燭或者油燈,徹夜不眠,一起放鞭炮,象征着把所有前一年中不好的全部趕跑,疾病瘟邪也全部都趕走了,期盼着新的一年萬事如意,吉祥順利。
在除夕夜守歲,放鞭炮,是為了趕走一種叫做“年”的怪獸。傳說中這個年獸頭上有兩隻長長的觸角,牙齒特别尖利,非常的兇猛,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就會從常年栖居的地方跑出來,吃掉動作還會傷害到老百姓。老百姓們後經天上的神仙指點,知道年獸害怕紅色,害怕火,還有噼裡啪啦的炸響聲。于是老百姓們家家戶戶在門前貼紅紙,挂紅布,燃起鞭炮徹夜響不停,以用于驅趕年獸,這樣就能平安的迎接新年的到來了。
3、年夜飯
大年三十又稱“除夕”,字面上特别通俗易懂,“夕”即晚上,就是度過一年中最後的一個晚上,除舊迎新。全家人都要聚在一個地方,在一起開心快樂的吃象征着團圓的年夜飯。在北方,除了飯菜,女人們一定會為全家包起餃子,南方會比較豐富。比如年夜飯裡要有蛋餃,所以南方的女人們會在年前,用雞蛋液與豬肉餡制作很多蛋餃,蛋餃可是象征着“金元寶”,放在湯裡熱乎乎的端上桌,好看又好吃,還有了彩頭。
年夜飯,最後一道菜必定是上一道魚。有些人家會吃上一口,有些人家會一口不吃,因為“魚”同“餘”發音相同,寓意着“年年有餘”,“吉慶有餘”的吉兆。
4、壓歲錢
除夕夜裡,大人們都會給孩子用紅色的紙包,裡面放上嶄新的新錢,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面,俗稱“壓歲錢”。這個習俗,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叫“祟”的妖怪,每到正月三十的晚上,就會偷偷的進入人們的屋裡,傷害小孩子。孩子們會被吓的魂飛破散,原來聰明健康的孩子就會變得呆呆傻傻,瘋瘋癫癫。後來人們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放到孩子的枕頭下,當“祟”再夜裡進來靠近孩子的時候,孩子的枕頭邊就會射出一道亮光,“祟”猛然遇到亮光,就立刻縮回手逃跑了。原來呀,這八枚銅錢居然是由八仙變的,特意在黑暗的夜裡保護孩子,把妖怪趕跑的。
後來,廣為流傳,家家戶戶都用了這個方法,以保孩子平平安安。相傳了很長時間後,因為“祟”發音同“歲”,就被稱做“壓歲錢”了。
5、寫對聯
春節臨近,家家戶戶都會紅紙寫上慶祝新年的話語,貼在家門上,一來表示喜慶,二來也寓意着希望新年可以平安順利,萬事如意。
春節上寫的都是祝福之類的短句或短語,講究對仗與字數對等。北宋著名詩人王安石的《元日》一詩中就有一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句話說的就是家家戶戶在過春節前,會在門上貼一副新的春聯。“新桃”指的是桃闆,相傳在蜀國的皇帝孟昶在除夕那天,命令大學士辛寅遜在桃闆上寫下詩詞,貼在門上,但是呢,皇帝左看右看覺得對仗不工整,于是親自執筆,寫下了“新年納餘慶,嘉節号長春”的喜慶詩詞。因為是寫上桃闆上,又稱為桃符詩,這兩句詩詞也成為了我國公認的最早的對聯。
後來,明太祖在位的時候,命令臣子們在除夕夜,都貼上桃符上的詩詞,并且親自出行,逐一觀賞。漸漸的,除夕門上貼春聯的習俗就在民間流傳開了,家家戶戶每到除夕,都會用紅紙請讀書人寫上工整的喜慶詩詞,貼于門上,送走舊年,迎接新年。
6、拜年
大年初一,家家戶戶都會很早就起床,并且會穿上新衣服、新褲子、新鞋子,提着禮物到長輩家裡,給長輩拜年,同時祝願對方在新的一年大吉大利,萬事如意。
孩子們就會穿梭于各家各戶,不停的吃着備好的零食,還會在一起放鞭炮,做遊戲。熱熱鬧鬧的開始過年了。
不同的地域都有當地特色的慶祝活動,比如南方沿海一帶至今仍保留着拜神祭祖的古代習俗。
春節是我們國家最盛大的傳統節日,不僅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傳承,也是人們祈福新年幸福如意的美好祝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