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裡的分經辨證是什麼意思?【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内經》系列-精華篇-之三百二十八(更多精彩内容持續更新中……)】,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經絡裡的分經辨證是什麼意思?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經絡裡的分經辨證是什麼意思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内經》系列-精華篇-之三百二十八。(更多精彩内容持續更新中……)】
“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黃帝內經•陰陽離合論》
聽衆朋友們大家好,我是中醫彭鑫博士,今天我們繼續講解《黃帝内經》。從今天開始我們進入《黃帝内經》新一篇的講解,叫做《黃帝内經·素問·陰陽離合論篇第六》,篇名就是《陰陽離合論》。首先我們要介紹一下《陰陽離合論》這個篇名的意思。此處的陰陽不是我們之前講《陰陽應象大論》裡邊的陰陽,這一篇重點講的是經脈,陰經和陽經。(今日頭條@中醫彭鑫博士)所以此處的陰陽指的是陰經和陽經,指的是經脈的問題。離就是分開的意思。合就是合并的意思。這一篇主要是讨論陰陽離合之術的問題,黃帝一開始就問∶“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岐伯就開始進行一番回答。本篇重點是探讨陰陽離合之術,所以叫做《陰陽離合論》。馬莳在《素問注證發微·卷一》裡邊也對這個篇名進行了解釋∶“陰陽者,陰經陽經也,其義論離合之數,故名篇。”離就是分,合就是并,所以陰經、陽經分和合的問題還涉及到對立統一的哲學問題。
古代的醫家對陰陽離合之術有不同的意見。歸納起來主要是兩種,一種以張景嶽為主,他認為陰和陽指的就是陰經和陽經,分開是二,合之為一。張景嶽把《黃帝内經》的所有條文,《素問》八十一篇,《靈樞》也是八十一篇,加在一起是一百六十二篇,他把所有的文章去除題目,把裡邊所有的文字打散,重新排列。所以他把王冰整理的《素問》第六篇的内容放在《類經》當中的《經絡類》裡邊的,所以他注解篇名就在《經絡類》裡邊。他認為∶“分而言之為離,陰陽各有其經也;并而言之為合,表裡同歸一氣也。”與張景嶽認識相同的是明代的醫家叫吳昆,他們兩個人都是明朝人。吳昆在《素問吳注·卷二》裡邊也是這樣解釋的,他說∶“此言陰陽,經之陰陽也。陽表陰裡謂之離,一陰一陽相偶謂之合。又異者為離,同者為合。”所以吳昆的理解也跟張景嶽是一緻的。這裡邊有個字叫做“偶”,偶指兩個東西合在一起,這就是古人的一種用詞方式。按照傳統中醫的理論來講的話,表為陽,裡為陰,我們身體的經絡也是外側是陽經,内側是陰經,這就是有表裡之分,也就是有陰陽之分。因此在這塊他就認為是一陰一陽的代名詞,陰陽離合的指的就是一陰一陽的代名詞。
還有一種說法是《素問直解》裡邊的認識,他說∶“離則有三,合則為一,從三而十百千萬,皆離也;三陽歸于一陽,三陰歸于一陰,皆合也。”這段注解認為離指的是分開的意思,也就是陰經分為三個,陽經也分為三個。分開是三個,合在一起又是一個,所以三陽歸于一陽,三陰歸于一陰,這就是和。要分開的話,就是一陽分成三陽,一陰分成三陰,那就是離。
這種看法,後代的學者都認為《素問直解》的解釋與《黃帝内經》的原文比較吻合。為什麼呢?因為《黃帝内經》這篇的原文大多數講的都是三陰三陽之離合,少陰、太陰、厥陰、太陽、陽明、少陽,這就是三陰和三陽,我們身體的經絡也是這樣分的,所以這篇我們要是往後讀的話會發現有論述“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我們後文就會詳細解釋,有厥陰,有太陰,有少陰,有陽明,有少陽,有太陽,這裡不叫太陽,叫做廣明,或者叫做太陽,這就是涉及到經絡的問題了。三陰經和三陽經的問題重點論述的是經絡。
我們要知道學習中醫要是不明白經絡的話,叫做開口動手便錯。學醫不明經絡,開口動手便錯。什麼意思呢?就是你學了中醫,你不懂的經絡的話,無論是評論也好,還是直接開藥方,或者直接針灸為患者治療也好,總而言之都是錯誤的,這裡邊就涉及到一個經絡問題了。經絡問題現代醫學做了一個廣泛而深入的研究。第一就是研究經絡實質,中醫學所說的經絡到底存不存在,存在的話解剖為什麼看不着?用顯微鏡,用電鏡都找不着經絡的循行的路線。當然了,現在西方的科學家也通過紅外熱成像,或者離子通道這種思路來解釋經絡,但是現在還沒有突破性進展,大部分内容還是停留在對于模型的論述,還是一些分布的挖掘上。國外的經絡研究還沒有完全跟我們國内關于古代記述的,尤其是《黃帝内經》《針灸甲乙經》《針灸大成》裡邊所描寫的經絡循行部位完全吻合的,無論是能量通路也好,還是物質的傳導通路也好,沒有完全吻合的。血管有血管的路線,淋巴有淋巴的路線,體液有體液的路線,各有各的路線。路徑跟中醫所描述的十二正經、奇經八脈是不一樣的,有很大區别。所以關于經絡的實質問題,一直是研究的熱門和主要的一個研究方向。
中醫學關于經絡的存在與否,因為時間有限,就不在這裡展開論述了。要是一論述的話,我估計在講上十幾節課都講不完。關于經絡的源頭問題到底是怎麼發現的?在人身上有哪些表現,為什麼中醫到最後形成了經絡學說。從我個人的理解來講的,這個發現的問題,一方面與醫療實踐很有關系。另外一方面也不排除有一些古代的醫者,用我們現在來講叫做經絡敏感,或者是敏感型的人。他們對于經絡的體悟比其他人要深入一些,所以他們在描述一些這個傳感的時候,他就描述的就有點類似于傳導路線的一個概念。
但是這些都不影響我們用,其實我經常想就是中醫學的經典是讓我們學會了理論之後來實踐的,而不是從理論到理論,那就沒有意思,從文字到文字,那我們就得不到實際的益處了,其實古人之所以把他們的經驗或者他們的認知用文字記錄下來,他不是為了讓後人考證文字用的,做學問用的,這隻是其中一方面。最重要的是什麼呢?最重要是從文字裡面讀出來我們在臨床上,在實際應用上,或者在對生命的認知上應該怎麼去應用,怎麼去解決問題,怎麼去思考問題,這一點特别重要。這就是關于經絡的一個解釋。(未完待續)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内經》系列-精華篇-之三百二十八。(更多精彩内容持續更新中……)
免責聲明:本文為健康知識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藥物、藥方、針灸以及其他各種治療和養生方法,請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應用,切勿自行應用。如因不當使用所産生的問題,概不負責。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為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引用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關法律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