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延安
“世上的事都是平衡和公平的,這裡沒有礦藏,或許有着别的好東西”。著名作家賈平凹在最新出版的其第19部長篇小說《秦嶺記》裡,以質樸的語言和帶有魔幻色彩的叙事方式,向我們講述了近六十個秦嶺故事,讓我們在虛實相生的志怪故事中,懂得萬物有靈,人性向善,尊崇自然。
《秦嶺記》作者:賈平凹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5月
作為筆記小說,《秦嶺記》既有《山海經》《聊齋志異》等傳統文本的基因,又蘊含着作家生長于斯的别樣密碼。全書共分三個部分五十七章,各章故事相互獨立,亦無章法規矩,卻又像藝術設計中的異質同構一樣,指向了同一個主題——連綿不絕的中華文脈秦嶺,讓人在閱微雜覽間,隐約可見生存的時過境遷之痕、風俗的濾濁澄清之勢,以及山地深處的人生底細和生活況味。初讀或覺妙趣橫生、光怪陸離,細思卻知寓意深遠,蘊含豐富。書中看似講述悠遠而現代的故事,卻記錄着山地深處的生命體悟,讓人看到了作者尊重傳統、敬畏自然的文學态度。
秦嶺橫亘南北,提攜了黃河長江,統領着北方南方,被喻為大地之脊。秦嶺的博大與神秘,讓這裡衍生出衆多神乎其神的志怪故事。比如書中第二章藍老闆買銀杏樹。城裡的藍老闆眼饞上了秦嶺裡的古銀杏,不惜重金購置。雖然買到了古銀杏卻始終運不出山,最後連退回的錢也變成了冥币。回到城裡他才發現:“城市裡的高樓是秦嶺裡的山,隻是空的,空空山。而茫茫人群裡哪些是城市居民,哪些是從秦嶺來打工的。但三分之一是人,三分之一是非人,三分之一是人還是非人,全穿着嚴實看不明白。”整個故事看似光怪陸離,卻又在現實中真實地發生着。作者把自己對生态和自然的态度,在五十三章麻遲子的《秦嶺草木記》裡旗幟鮮明地亮出。“不同的草木,有着不同氣流運行方向。讀懂了樹,就理解某個地方的生命氣理。”作者警醒着我們,尊重傳統、敬畏自然、護佑生态,方為人與天地萬物的共存法則。
于植物如此,于人更是。比如第一章,爹臨終前故意說了“把我埋在河灘”的反話,一直叛逆的兒子黑順卻後悔了過去,順從爹的話,将爹埋在了河灘,直到一場洪水沖走爹的墳墓,黑順才醒悟。黑順跟着和尚修行。和尚修成了不腐之身,黑順卻修成了一堆白骨。在黑順的身上,可以找到許多人青春年少的影子。我們都想逃離父輩的規劃設計,想按照自己的意願活出自己的想法,卻不想經常是活得一塌糊塗。又如五十五章中,時代的潮流讓鐵匠技藝退到了曆史的拐角,世代以打鐵為生的張鐵匠父子,兒子順應潮流做起了發展鄉村旅遊的生意,轉不過彎的張鐵匠“氣得把火爐蹬倒,像老牛一樣嗚嗚大哭”……張鐵匠的心痛,也是城鄉發展中傳統産業面臨的轉型問題。因為“樹的軀幹、枝葉、枝間、表情,與周遭情形的選擇,與時間的經曆,與大地的記憶,都不是無緣由地出現”。時代環境的改變,讓我們隻能像樹一樣,順應着潮流向着陽光生長。
秦嶺是有靈性的。在書中,我們看到可以聽懂人話的忠犬;高僧進入便會流出泉水的山洞;人抱着哭,葉子就會一起流眼淚的皂角樹……雖然看似玄幻,但其底色卻是人間煙火,隻是以一種獨特的方式折射世間萬象,閑話百味人生。不管是城鎮化發展帶來的鄉村“空心化”,還是旅遊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協調,都讓我們感受到時代的脈動。
相比人類,秦嶺的草木似乎更懂得生長環境。它們“為花,就開枝散葉,把花開豔,為莊稼就把苗稈子長壯,盡量結出長穗,顆粒飽滿。”這是秦嶺生物的通透和圓融,也是該書給予我的最大啟示。(秦延安)
來源: 西安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