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CCTV今日說法
“ 投資“收藏品”五六年了
這一箱子都是
這是一幅畫 “《清明上河圖》”
還有紀念鈔、紀念币”
2021年,江蘇省無錫市公安局梁溪分局偵破了一起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案件。
販賣公民信息的李某曾出售一些年齡在60歲到80歲之間的老年人的信息,包括姓名、電話号碼和住址。前段時間,他把一些數據出售給了一景姓男子。掌握了兩萬餘人的信息後,景某注冊了一家文化傳媒公司,售賣“收藏品”。
江蘇常州,77歲的王先生是景某公司的“忠實顧客”之一,五六年的時間裡,他在景某公司購買過的“收藏品”總價高達40萬餘元。
誤打誤撞成為“收藏家”
王先生是一家企業的退休職工。一天,他接到電話,一個姓景的男子說自己手裡有珍貴的“玉玺收藏品”出售,強調說這個“玉玺”不一般,全國限量,公司僅有五個名額。
為打消王先生對“玉玺”真假的顧慮,景某提出貨到付款的方法,等王先生收到了東西,再把錢給快遞員。
王先生本就有投資的打算,想着既然對方找上門,自己就不能放過這個投資機會。于是,王先生花了9800元,買下這個具有紀念意義的“白玉玉玺”。
一心想要“收藏品”能升值,王先生提出,是否可以轉手賣掉“玉玺”。景某告訴他,實名制購買的東西不容易賣出去,勸他不要為了錢賣掉這麼珍貴的物品。
王先生仍舊堅持想要轉賣賺錢,此時,景某稱自己有一個朋友想買,還承諾說,起碼可以賣五萬元。在王先生滿心歡喜準備出手時,景某卻告知他,朋友出了車禍,肩膀都摔斷了。這時,王先生再給景某的朋友打電話,才發現景某朋友的電話已無法撥通。
即便王先生沒能成功賣出“玉玺”,但經過這番折騰,王先生覺得“玉玺”已經無需鑒定,一定是真品。
之後,王先生又陸續從景某處購買了一些“收藏品”。王先生和配偶每個月的退休工資加起來不到7000元,但他們40平米的房子裡幾乎堆滿了老兩口花費40多萬元購買的“珍貴藏品”。
“收藏品”價值不菲的秘密
除了江蘇常州的王先生,江蘇無錫徐先生家裡的“收藏品”也是堆積如山,在一些常見的紀念鈔和紀念币等“收藏品”裡,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幅花了19800元買到的“《清明上河圖》”。
經專業部門的鑒定,景某公司所出售的所謂的“玉器”,都是再普通不過的石頭材料。不少老年人從景某處購買的“收藏品”,隻是一些價值200元左右的工藝品,他們卻花費了數萬不等的價格。除了3000元的“夜明珠”、9800元的“文化興國郵票”,王先生還買了“《清明上河圖》”和“手卷”。
經過偵查,警方認為景某等人有詐騙嫌疑。在掌握了景某等人的犯罪事實後,警方在河北省廊坊市香河縣的一棟寫字樓内,抓捕了景某在内30餘名工作人員。
景某等人說,玉器、書法領域需要專業知識,這正是許多受害者缺乏的,所以他們很容易受騙;另一方面,自己公司出售的物件都帶有“防僞标志”或“權威認證”,這些東西的存在是讓受害者信服的最重要原因。
為景某提供貨源的劉某交代,景某公司出售的那些物件的造型都是按照景某的要求,從生産工藝品的廠家處量身定制;而“防僞标志”、“收藏證書”則是打印店通過特殊工藝打印。
此外,景某公司在推銷過程中,有自己的一套話術。同樣的東西有三種價格,根據“顧客”的消費水平來推銷。同時,他們還會勸導老人不要和家人聊購買收藏品的事情,因為“再好的東西,家人不認同,你可能就會錯過這個機會”。
信息洩漏從何而來
如何才能掌握受騙者的個人信息,對于景某等人來說尤為關鍵。景某從販賣公民信息的李某處拿到2萬多條公民個人信息,對應的都是有過類似購買、投資經曆的老人,他們喜歡收藏品投資,也有各自關心的投資領域。
據警方調查,賣給景某公民個人信息的李某,手中掌握着16萬餘條個人信息。李某通過與同行交換數據的方法,來擴大自己數據庫的信息量。李某交代,賣掉一條個人信息可以賺兩毛錢。
事實上,同類涉嫌詐騙的公司的信息來源都差不多。那麼,王先生等人的電話和住址是如何被洩漏出去的?王先生回憶起一次去參加推介會,對方要求填個人信息,包括電話和一些家庭情況,然後寄給自己一些“金币”、“銀币”。從那時起,他就開始接到電話推銷。
王先生等老人的遭遇令人痛心,許多老年人手中也有退休金和存款,投資意願比較強烈,但往往缺少防範意識。晚輩們也應時常提醒身邊的老人,遇到所謂的“好事”,一定要和家人多溝通多商量,值得依靠的還是身邊的親人,多問一句,多聽一句,可能就不會接那個餅、掉那個阱了。
案件來源 |《今日說法》節目《被盯上的“收藏家”》
記者 | 李偉 楊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