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名詞解釋
正樣:這個錢币最基礎的鑄造狀态。
大樣:同一年号和等級的錢因鑄造地點和爐次不同,出爐後較正常錢直徑大0.1到0.2厘米者,稱"大樣錢"如果是小平錢就叫"小平大樣",折錢則為"折二大樣"。小樣反之。
部頒樣:清代,國家授權戶部寶泉局鑄造标準錢币式樣代表國家頒發給地方鑄錢局,也包括工部寶源局。戶部代表中央下發地方局的标準“樣錢〞,就是"部頒樣錢"
正樣 大樣
外郭:在古代内城外圍加築的一道城牆叫外郭,在古錢币裡錢币的最外緣叫"外郭",也可以叫"邊郭"
闊緣:錢的外廓,比正常錢較寬,我們叫做"闊緣"。也可以叫:“寬邊"
細緣:是指外郭,即錢身外周之突出部分較狹,又稱狹輪、狹邊、狹緣。
外郭 闊緣 細緣
内郭:古錢币錢孔四周 突出的部分,我們叫做"内郭〞。也叫"穿郭”
廣郭:是指内郭即錢孔四周之突出部分較寬者。
細郭:内郭的郭線 比正常錢較細,我們叫做"細郭"。
内郭 廣郭 細郭
穿口:古錢币的孔我們叫做“穿”。
花穿:穿孔錯位不是正方形的,我們叫做:“花穿”。
廣穿:穿孔比正樣的明顯寬大一點,我們就叫做:“廣穿”
狹穿:穿孔比正樣的明顯窄小一點,我們就叫做:“狹穿”。
圓穿:錢币中間的孔為圓形的,我們叫做:“圓穿”。
滿穿:錢币中間沒有穿孔的,我們叫做:“滿穿”,這是由于鑄造壓模的時候,操作不當所造成。
穿口 花穿 廣穿 狹穿 圓穿 滿穿
面:錢的正面之簡稱。即鑄有稱量年号或國号文字以标志錢名的一面。如“半兩”“開元通寶”“順治通寶”等錢面。
面文:錢文亦稱“面文”泛指錢面所鑄文字。如半兩、五铢、開元通寶、太平通寶、鹹豐元寶等。
年号錢:面文鑄帝王年号的錢。東晉十六國成漢李壽漢興年間所鑄“漢興”錢為我國最早之年号錢。其後如唐“乾封泉寶”、宋“宣和通寶”均系“年号錢”
記重錢:面文标明錢體自身重要的錢。。如戰國後期的“重一兩十二珠”秦“半兩”“兩甾”,漢及六朝“五铢”“三铢”等,均屬“記重錢”。然此類錢鑄行末久即多為省銅而減重,更有始鑄即不足稱量者,私鑄錢尤甚,故錢文所記重往往與 實稱重要不符。
面 面文
背:錢的背面之簡稱,又叫“幕”。錢背變化較多:光平無文的叫“光背”或“素背”,如秦漢的“半兩”“五铢”即多光背。唐宋以下的錢背大多有星月紋或記址、記年、記值等文字。如開元通寶背“月 ”者稱月紋,背“荊”字表示荊州鑄造。
背 背上月 背上荊
地章:古錢币内、外郭之問除字外的部分。
地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