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紅星新聞記者從四川大學古文字與先秦史研究中心獲悉,經過一年建設,冷門絕學碩果累累。其中,新修《甲骨文字典》項目自11月19日開始公示,期滿後正式立項。預計耗時5年,對識讀、分期斷代等方面新成果進行補充,并将于2026年完成并出版。
那麼,新修《甲骨文字典》的呈現方式如何?和常見的《新華字典》有什麼不同?普通古文愛好者拿着它就能看懂甲骨文嗎?川大古文字與先秦史研究中心首席專家彭裕商表示,要想熟練查閱《甲骨文字典》,還是得需要一定古文字學和甲骨學基礎。
徐中舒主編《甲骨文字典》, 圖據四川大學中國古代史社團
川大古文字學創始人 徐中舒
“《甲骨文字典》是古文字學專業工具書,與《新華字典》不同,受衆範圍要小很多。”彭裕商介紹,《新華字典》整體是按照文字聲母的漢語拼音順序編排,輔之以筆畫檢索,能為最廣大的群體所接受。而《甲骨文字典》是按照《說文解字》的540部首編排的,檢字則按照通行隸定字筆畫檢索,未識字則依據字形附于相應部首之下。“所以要想熟練查閱《甲骨文字典》是需要一定的古文字學和甲骨學基礎的。我們今後在着手修訂時也會充分考慮到此問題,參考多種檢索方式,給大衆呈現一部專業、好用的字典。”
據了解,《甲骨文字典》是川大古文字學創始人徐中舒晚年主持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甲骨學劃時代的巨著。該書兼采各書之長,獨創最先進的編纂體例,對甲骨文字的解釋分字形、解字、釋義三部分,使讀者能通過該書對甲骨文有較為全面深入的了解。書中所收甲骨字形按時代先後分五期排列,解字釋義既廣泛吸收了最新研究成果,又融入了徐中舒數十年研究甲骨文的重要收獲,強調字與字之間的相互聯系和文字的曆史背景,釋出許多新字新義,也糾正了許多以往考釋工作中的謬誤,代表了20世紀甲骨學研究的新水平。
新修《甲骨文字典》的修訂工作将着重于以下四個方面:首先,最大限度保留《甲骨文字典》的體例,整體依《說文》字頭編排,對于未識字及無法對應傳世文字的甲骨字形則采用“自然部首”編排,便于檢索查閱;其次,字形部分将采用字形分類的研究成果,以呈現每一甲骨文字在不同組類的差異和特征;第三,解字部分,繼承徐中舒的文字考釋路徑,充分吸收最新的考釋成果,分析文字構型,探索造字本義。第四,釋義方面,盡可能利用已有及新出甲骨著錄材料,窮舉式地搜索文字辭例,并充分吸收甲骨綴合成果,擇其精當完整者歸納總結之,以呈現其詞義之全貌。
據悉,《甲骨文字典》出版距今已有32年,時過境遷,甲骨學飛速發展,在分類斷代、文字考釋、語法詞性等方面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在甲骨著錄、綴合、形态研究等領域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這些成果我們在修訂過程中都會充分吸收,審慎擇取。總之,新修訂的《甲骨文字典》是在原書的基礎上,增補自1988年以來學術界取得的新成果,使這些新成果通過字典的形式充分表現出來,以利于今後對甲骨文的研究與應用。”彭裕商稱。
紅星新聞記者 蔣超 劉珂君
編輯 劉宇鵬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