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楊萬裡回到闊别多年的故鄉,結束漂泊的生活,此時的他心如止水,過着一種平淡的生活,每天無非就是讀書寫作,空閑時去周圍的鄉村遊玩,他的故鄉江西吉水自古風景優美,正是一個适合養老的地方,所以在這一時期他寫下了很多的優美的傳世名篇。可能很多人對于他的詩歌比較熟悉,譬如《小池》、《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宿新市徐公店》、《舟過安仁》等等,那都是經典之作。但是提起他的詞,卻是很多人沒有讀過,其實宋朝的文人都填寫過詞,楊萬裡也不例外,他的詞也是清新脫俗。
楊萬裡衆多的作品中,這首《好事近·七月十三日夜登萬花川谷望月作》,寫得很巧妙,也是一首高水平之作,整首詞隻猶如大白話,可是每一句又都充滿了詩情畫意,讀來也是讓人贊歎不已。那這首詞也是他晚年的代表作,當時他登上了萬花川谷,站在山頂眺望夜空中的一輪明月,于是由此展開寫得很唯美,每一句都令人驚豔,美得猶如一幅淡淡的山水畫卷。
月未到誠齋,先到萬花川谷。不是誠齋無月,隔一林修竹。
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絕,看十五十六。
月亮也是文學作品中經常出現的一種意象,像李白就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天上霜。”之句,所以古人對于月亮,也是有着一種獨特的愛好,為此在這首詞中,楊萬裡也是信手拈來,寫出了最美的月色,可見在生活中他是一位有情趣,對于生活熱愛的人,隻有那份熱愛,才能夠寫出如此唯美的作品。
楊萬裡在文學史上被稱為“中興四大家”之一,而他的“誠齋體”在當時也是頗有影響,這首詞就平易自然,意境優美,還充滿了濃濃的生活氣息,不失為一首難得的佳作;盡管鮮為人知,很少人讀過,但是寫得很巧妙,設置了懸念引人遐想,這也說明他的詞風一如他的詩風,也是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詞的上片開篇兩句就猶如大白話,人們一讀就可以理解其中的意思,“月未到誠齋,先到萬花川谷。”,月亮還沒有出來,并沒有照射到我的書齋前,而是照射在了遠處的萬花川谷。并不是誠齋沒有月色,而是那外面有一排竹子,所以把月色給擋住了。短短的幾句好像寫得很一般,并沒有什麼特色之處,其實我們要結合下片,這樣才能夠品讀出這首詞的高明之處。
詞的下片便是直接點明主題,同時又留下了懸念,這也使得整首詩意境高遠,有着一種淡淡的美,如今隻不過才是農曆十三,夜裡的一輪明月猶如玉盤,正高高地挂在天上。其實秋月還沒有到最美的時節,月亮最圓的時候是十五六兩天,當那個時候你再出門欣賞月色就會發現,那月亮又大又圓,那才是最美的月亮,讓人看了賞心悅目。
楊萬裡這首詩好像什麼也沒有寫,但是每一句又很美,這樣的作品其實在《全宋詞》裡也是比較少見,而楊萬裡擅長的是詩歌,盡管他的詞被後人評價一般,沒有多少新意,很顯然在這首《好事近·七月十三日夜登萬花川谷望月作》一詞中,還是寫出了新意,詩人用比較簡練的筆觸,寫出了秋月之美,同時也是告訴了世人,欣賞月色一定要在十五和十六這兩天,隻有這兩天的月色最美,無論站在哪一個地方,那月色都猶如玉盤高高挂在中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