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号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省撫州市)人 。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改革家。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進士。神宗時,他任宰相,實行變法,力圖富國強兵。後因保守派反對,新法叠遭阻礙,未能成功。他有較大的文學成就:散文雄健峭拔,後世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遒勁清新,修辭精煉;詞作不多但風格高峻。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天,30歲的王安石在鄞縣(今浙江甯波)知縣期滿,回江西臨川故裡時,途經杭州,遊覽當地名勝古迹,登飛來峰而寫下這首絕句。當時,他已立下變法圖強的雄心壯志,這首詩,就是借登高覽勝的感受來表現自己遠大理想和抱負的。
登飛來峰
(宋代)王安石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前兩句側重于寫景,竭力形容山塔的高聳,為抒情言志做好鋪襯。
首句“飛來山上千尋塔”點題,寫飛來峰上古塔之高,由此顯示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這樣誇張地描寫塔的高峻,既為下面寫遠眺作鋪墊,也暗示自己居高不懼的胸懷和高瞻遠矚的雄偉氣魄。
次句“聞說雞鳴見日升”寫景。描寫“聞說”的雞鳴日升的燦爛奇景,而不是寫自己的此時所見,這是通過對傳說中的景緻的憧憬來表示對預想中的前途的展望。表現了詩人朝氣蓬勃,對前途充滿信心。
後兩句承接前兩句寫景議論抒情,借寫自然界的景象,透過現象看到本質,使詩歌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第三句“不畏浮雲遮望眼“氣勢奪人。古人常有浮雲蔽日、邪臣蔽賢的憂慮,而詩人卻加上“不畏”二字。表現了詩人在政治上高瞻遠矚,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
第四句”自緣身在最高層”志存高遠。站得高,看得遠,有高瞻遠矚的氣魄,不怕前進道路上的”浮雲“遮擋視線。表現出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和立志幹一番事業的雄心壯志。
全詩通過描繪風景來抒寫抱負,不但形象鮮明生動,而且蘊含哲理,啟人聯想,發人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