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農曆五月五日,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所以它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端午節承載着豐厚的文化内涵。
端午節的由來
關于端午節的由來,說法不一,有的說是紀念屈原的;有的說是紀念伍子胥的;有的說是紀念曹娥。但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以及周邊的國家,如韓國、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的民衆把端午節的賽龍舟和吃粽子等活動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丢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綢發展成粽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江淮一帶端午節吃的食物
粽子。端午節吃粽子。剛踏入農曆的五月,江淮地區的百姓就開始浸糯米了,緊接着是洗粽葉、包粽子。
綠豆糕。在合肥一帶,端午節那天,清早起來一定要吃粽子和綠豆糕。之所以選擇綠豆糕,是因為南方氣溫濕熱,而綠豆性味甘寒,正好用來清熱解毒。
鳝鼈。在合肥地區,有種特殊的食俗,就是端午要吃鳝鼈,叫“箭杆黃鳝馬蹄鼈”。
花糕和苋菜。端午節這一天還要吃花糕和苋菜。苋菜是不可缺少的應時菜。俗謂飲雄黃酒可防生疥瘡,吃苋菜可淨腹,土話叫“打浪腸子”。
端午粑。“端午粑”,就是用精面粉和酒釀,放青桐葉或荷葉上,經過發酵後蒸熟,甜美清香。蒿子粑粑,是安徽江淮、江南地區流傳的一種特色美食,主要以蒿子、米粉、臘肉為原料精制而成。
五黃。黃山一帶,除了吃粽子、綠豆糕外,還要吃“五黃”:黃瓜、黃鳝、黃魚、雄黃酒、鹹蛋黃。許多合肥人最多在端午佳節吃鹹鴨蛋了。吃“五黃”的最佳時刻是端午節的中午,在這一刻,借助“五黃”驅邪解毒的功效,便可以扭轉運勢,萬事順心。
端午節的禁忌
端午節是中國夏季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所以在傳統文化中這一天還是有不少的禁忌。
忌惡日。傳說五月為“惡月”,重五是個不吉利的日子,所以這天又有“躲午”的習俗。辦事不要大張旗鼓,開業、結婚等隆重的事情要避開這一天。
忌回娘家。已婚女人不在娘家過夜,民間的說法是出嫁的閨女走娘家,必須在端午節之前回婆家,也就是不在娘家過端午節。
忌遊泳。有些地方在這一天忌遊泳,尤其忌到曾經溺死過人的地方遊泳,因為人們認為,在端午節那天“溺死鬼”最兇,要找替身“還陽”。所以又有投粽子入河讓其分享免其作粽的習俗。老人都說這一天不要遊泳,應該是出于安全着想。
避五毒。民間認為五月是五毒(蛇,蜈蚣,蠍子,蜥蜴,癞蛤蟆)出沒之時,民謠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甯。”每到端午節,民間要用各種方法以預防五毒之害。有的地方的人們用彩色紙把五毒剪成圖像(即剪紙),或貼在門,窗,牆,炕上,或系在兒童的手臂上,以避諸毒。
忌丢香包。在北方,端午節小孩子都要戴一整天香包,對孩子有庇護作用,不要弄丢了。端午節過了以後,小孩子要将所戴的香包扔到水裡,這樣才能免除火災。
忌祝節日快樂。端午節最初并非良辰吉日,早先有種說法稱,隻能祝福别人“端午節安康”,而不能說“節日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