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大國若烹小鮮是出于哪一學說?韓非子在其著作《解老》中這樣解讀“治大國若烹小鮮”,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治大國若烹小鮮是出于哪一學說?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治大國若烹小鮮是出于哪一學說
韓非子在其著作《解老》中這樣解讀“治大國若烹小鮮”。
韓非說:“烹煮小魚而屢屢加以翻動,就傷害它的光澤。”以下是他的大緻概述
- 原文:“工人數變業則失其功,作者數搖徙則亡其功。一人之作,日亡半日,十日則亡五人之功矣;萬人之作,日亡半日,十日則亡五萬人之功矣。然則數變業者,其人彌衆,其虧彌大矣。凡法令更則利害易,利害易則民務變,民務變謂之變業。故以理觀之,事大衆而數搖之,則少成功;藏大器而數徙之,則多敗傷;烹小鮮而數撓之,則賊其宰;治大國而數變法,則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貴靜,不重變法。故曰:"治大國者若烹小鮮。"
翻譯:工人屢屢變換職業就丢失功效,勞作者屢屢變動就丢失功效。一個人的勞作,一天丢失半天,十天就丢失五個人的功效了;一萬人的勞作,一天丢失半天,十天就丢失五萬人的功效了。既然如此,那麼屢屢變換作業的人,人數越多,損失就越大。凡是法令變更了,利害情況也就跟着改變;利害情況改變了,民衆從事的作業也就跟着變化;從事的作業有了變化,就叫做變換作業。所以按照道理來看,役使大衆而屢屢讓他們發生變動,功效就會很小;收藏貴重器物而屢屢加以挪動,損毀就會很大;烹煮小魚而屢屢加以翻動,就傷害它的光澤;治理大國而屢屢改動法令,百姓就會受到坑害。因此懂得治國原則的君主把安定看得很寶貴,法令确定以後,一再輕易變更。所以《老子》說:“治理大國就像烹煮小魚一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