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世聞名的自由女神像,經常被當做美國的象征。
所以好萊塢拍災難片,最愛幹的事兒,就是推倒女神。
隻要它躺下,就代表着美國即将毀滅,世界性的大災難就要來了。
除此之外,自由女神像也被看做美國精神的象征,代表着自由、獨立、機遇、和平……等等。
實際上,自由女神像從誕生之時,根本沒有如此高大上、如此深奧的含義,而且,它也不是美國的專屬品。
1884年7月6日,法國将自由女神像饋贈給美國,作為美國建國百年賀禮,并且,這份禮物被媒體描述為,“全體法國人民送給全體美國人民的禮物”。
可實際上,自由女神像設計者奧古斯特•巴托爾迪,從來沒想過女神會落戶美國。
按照這位法國藝術家的初衷,自由女神像是送給埃及的最好禮物,它應該矗立在蘇伊士運河河口,俯瞰地中海和紅海,光照亞洲、非洲、歐洲三大洲。
為此,巴托爾迪跑到埃及找門路,用盡手段遊說埃及總督。
為了打動總督大人,他不惜改變自由女神像的設計稿,把古羅馬神話中的自由女神,畫成了埃及女祭司。
結果,自由女神像還是被埃及總督無情的嫌棄了,他否決了巴托爾迪的計劃。
自由女神像開局不利,為了不讓自己的心血化為泡影,巴托爾迪滿世界為女神像尋找委托,最後,他把眼光投向了大洋彼岸。
1871年6月,巴托爾迪來到美國尋找機會。
他到達紐約港灣時,發現這裡和蘇伊士運河河口相差不多,尤其是貝德羅島,非常适合放置自由女神像。
當時,距離美國建國百年隻有五年,巴托爾迪準确地把握住了這個曆史窗口期。
回到巴黎後,巴托爾迪花了三年時間做前期籌備,到了1874年,自由女神像正式開始建造,原計劃趕在1876年完成,并在美國費城世博會進行首展。
可人算不如天算,自由女神像沒有如期完成,因為巴托爾迪沒錢了。
自由女神像是在經費不足的情況下開工的,随着項目推進,巴托爾迪沒有籌到後續資金,也沒有找到願意為他夢想買單的大金主。
世界就是這麼現實,沒有錢,不會有自由,更不會有女神。
到了1876年,自由女神像隻完成了右手和火炬部分,錯過了美國建國百年的好時機,眼看着就要爛尾。
無奈之下,巴托爾迪開始面向全歐洲籌集資金,一方面發行名為“自由”的,一方面讓女神開始營業,或者說“局部營業”。
從已完成的右手和火炬開始,完成多少展出多少,觀衆買票參觀。
靠着這些涓滴收益,以及巴托爾迪的不懈努力,自由女神像拖拖拉拉幹了近10年,終于在1883年完工。
在進行了一系列安裝測試後,轉過年到了1884年,自由女神像總算可以打包送往美國。
有人上門送禮自然是好事,美國政府也不介意撿漏兒,可搞笑的是,美國隻想着接收女神像,卻沒打算花錢給女神像修建個基座。
按照當時物價和建築體量,修建這個基座大概需要10萬美元,可從美國國會到紐約市政府,上上下下對女神擺出了一幅聽之任之的嘴臉——不主動、不拒絕、不負責。
這讓法國也很尴尬,自己送了女神,已經仁至義盡,總不能連基座一起送了,這樣連吃帶拿,很不像話;
可是沒有基座安放雕像的話,總不能讓自由女神到了美國以後,整天在地上躺着,這更不像話。
無論什麼樣兒的女神,躺地上就變土雞了。
由此可見,對于當時的美國來說,這個自由女神像并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兒。
後來《世界報》老闆約瑟夫·普利策,知道了這座無處安放的自由女神像,他以媒體人的職業敏銳,感覺到這件事兒有得搞。
于是,他在《世界報》上刊發消息,号召美國人捐款,為自由女神像建基座。
而普利策本人,這位後來設立“普利策獎”的百萬富翁,狠狠地出了一次血,帶頭捐了250美元,沒錯,就是非常慷慨地捐了250美元。
事情到了這裡,再次出現了偏差。
無論普利策如何帶頭,《世界報》如何大力熱炒自由女神像相關的消息和言論,變着花樣挑動美國民衆的情感,不間斷地大劑量煽情,可美國人對這事兒就是不感冒,關心者寥寥,捐款者更少。
在這種情況下,普利策想出了一個高招:所有捐款人,無論數額大小,一律登報公示,以示敬意和感謝。
這個登報鳴謝的法子,總算帶動了大家的積極性。
在此後的四個月時間裡,有12萬美國人參與捐款,籌得資金10萬美元,平均下來每個人8毛錢。
不得不說,作為一代報業奇才的普利策,比巴托爾迪更會玩。
當時的美國,正處在鍍金年代,工業飛速發展、GDP快速增長,普通工人月薪達到500美元左右,8毛錢根本稱不上負擔,還能在報紙上留名,絕對是“花錢不多,找樂不少”。
這一場募捐下來,自由女神像有錢修建基座,标準大團圓結局,而帶頭的普利策和《世界報》,也獲得了最大的好處。
報紙發行規模極速擴大,這是事件營銷帶來的直接好處,而更深層次的好處是,普利策洗白了自己和《世界報》。
如果您熟悉媒體出版業,對約瑟夫·普利策的手段和套路,肯定不會陌生。
1883年,普利策收購《世界報》,标志着“黃色新聞”時代的開始。
普利策做報紙,隻看中發行量,從來不看重新聞的真實性和時效性,畢竟真實性、時效性多賣不了一分錢;
相反,對于普利策或者《世界報》來說,為了能多賣出一張報紙,标題黨、歪曲事實、炮制假新聞等等,都屬于日常操作。
毫不誇張地說,普利策稱得上是“開局一張圖,内容全靠編”的鼻祖。
這種騷操作,讓《世界報》在他手裡迅速崛起,也帶來了滾滾财源,當然了,他注定會因為“黃色新聞”名譽掃地。
普利策,成為卑鄙小人的代名詞,老外俚語裡的“You are so yellow”,就是因他而來。
在這種背景下,帶頭為自由女神像捐款,就是最好的洗白手段。
大規模媒體炒作,加上10萬美元捐款,讓普利策收到了一些正面評價和社會美譽度。
随着正面人設确立,洗白工作不斷深入,等到1917年普利策獎設立時,約瑟夫·普利策已經成了報業先驅、正人君子,而普利策獎也被擡到了“新聞界諾貝爾獎”的高度。
有了報紙募捐來的10萬美元,自由女神像有了基座,能夠在美國紐約紮下根。
1886年10月28日,作為美國建國百年賀禮,帶基的自由女神像正式亮相,成為名副其實的“女神級移民”。
隻不過此時距離美國建國百年,已經整整過去了10年。
30年後,1916年,因為電力設施普及,自由女神像安裝上了晝夜不滅的照明系統,女神變成海上航運的燈塔。
1942年,自由女神像被列為美國國家級文物。
可直到此時,它僅僅和帝國大廈一樣,屬于紐約的地标式建築,離成神還遠着呢。
到了80年代,美國經濟進入高财政赤字、高外貿逆差以及高利率的“三高時期”。
此時的美國聯邦政府,打算抄襲一百年前巴托爾迪的作業,讓女神再次營業——整體打包拍賣自由女神像。
日本人得知消息後,立刻行動起來。
1985年,日本幾家大财閥聯手組團報價5億美元,準備買下自由女神像運回國,放在富士山下當成永久性景觀。
最終,這筆交易被美國國會和商務部直接叫停。
因為此時的日本人,還沒有被廣場協定暴擊,正是财大氣粗的時候,他們已經買下了帝國大廈、洛克菲勒中心、克萊斯勒大廈、世貿中心一号樓等等,如果再買下自由女神像……
所以,在要錢還是要臉的問題上,美國人終于想起來,“我還是得要點兒臉”。
自由女神像代表美國成為普世圖騰,是蘇聯解體以後的事情。
随着1991年蘇聯解體,美國成為世界上僅存的超級大國,率先進行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應用,完成第三次工業革命。
從此以後,美國國力一路開挂,确立了經濟、文化和軍事霸權,自由女神像也跟着水漲船高,成為了代表燈塔國的“燈塔女神”。
有錢的王八大三輩兒,沒錢的女神不如雞兒,這也是女神親身驗證過的普世真理吧。
成為“真神”後的自由女神,依舊左手緊緊抱着課本,右手高擎火炬照亮一切,藍綠色面龐滿是莊嚴和肅穆,它正在向全世界宣告——停電也要寫作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