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運河始建于春秋時期,是世界上裡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與長城、坎兒井并稱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中國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大運河南起餘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經今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兩市,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主要水源為微山湖,大運河全長約1797公裡。運河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特别是對沿線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起了巨大作用。
春秋吳國為伐齊國而開鑿邗溝,隋朝大幅度擴修并貫通至都城洛陽且連涿郡,元朝翻修時棄洛陽而取直至北京。開鑿到現在已有2500多年的曆史。2002年,大運河被納入了“南水北調”東線工程。2014年6月22日,第38屆世界遺産大會宣布,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産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産項目。
京杭大運河開掘于春秋時期,完成于隋朝,繁榮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漫長的歲月裡,經曆三次較大的興修過程。最後一次的興修完成才稱作“京杭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的稱謂,是元朝以來以北京為首都的裁彎取直改道後形成的運河,其稱謂是元朝以後的運河。但在大運河的整個形成期間,僅是一個曆史階段,也即大運河的最後階段。京杭大運河全長1794千米,是中國僅次于長江的第二條“黃金水道”,并不是隋炀帝一朝之功,也非隋朝一朝一夕之力。隋朝開鑿留下了一部分河道,今日的京杭大運河通往北京的河段是元朝開鑿的成就,大運河的功勞不能隋炀帝一人獨攬。京杭大運河意義非凡,絕非隋炀帝一人之功,以此為由正面化隋炀帝不免有失偏頗。隋炀帝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對全國的統治;加強對江南地區的經濟建設;對江南産生糧食的漕運;充其量,隋炀帝不過是大運河中加工較為完滿的一員,其過度推崇者,一方面由昧于水利之曆史,另一方面則是從事創作享成他人觀點的依賴者。
歲月滄桑,河山依舊,青山不改,綠水長流。一千多年來,京杭大運河的水日夜默默流淌,往來反複的巨輪,搖曳的船隻,似乎在訴說着曆史的變遷。運河南北,文化鼎盛;沿岸都市,繁華似錦,8省35城,在大運河的孕育下茁壯成長,九州大地,再一次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