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過中秋節了誰都饩我祝福?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中秋節有悠久的曆史,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作為我們國家的法定傳統節假了,它的起源來曆一定要讓你的孩子知道,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馬上過中秋節了誰都饩我祝福?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馬上過中秋節了誰都饩我祝福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中秋節有悠久的曆史,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作為我們國家的法定傳統節假了,它的起源來曆一定要讓你的孩子知道!
中秋節,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是中 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秋節的來曆和習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首先跟是他的來曆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 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衆,後立她為皇後,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 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 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 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鬥香、樹中秋、 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遊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 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裡共婵娟”。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 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 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 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 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 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 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 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再繼續我們說一下各種類型的習俗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 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 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 之夕。”這裡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随着社會 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文人賞月賞月的風俗來源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 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 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 圓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說,中秋還有另外 一種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台榭,民家争占酒樓玩 月,笙歌遠聞千裡,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 玩月遊人,達旦不絕。
民間拜月明清之後,因時代的關系,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 “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 民衆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月光馬兒明清時期月神形象發生了重要變化,由早期純道教色彩的以嫦娥為主的月宮圖景演變為佛道交融的 月光菩薩與搗藥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這個時期,人們供奉繪有月光菩薩的月光紙,也叫“月光馬 兒”。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1906年)。記載:“月光馬者,以紙為之,上繪太陰星君,如菩 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藥之兔。人立而執杵,藻彩精緻,金碧輝煌,市肆間多賣之者。長者七、八尺,短 者二、三尺,頂有二旗,作紅綠,笆或黃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禮,祭畢與千張、元寶等一并焚 之。”
兔爺兒兔兒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後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 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 玩具。制作也日趨精緻,有扮成武将頭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坐則 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販、或是剃頭師父、或是縫鞋、賣馄饨、茶湯的,不一而足。
“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舊時北京東四牌樓一帶, 常有兔兒爺攤子,專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兒爺。此外,南紙店,香燭也有出售的。這兔兒爺,經過民間藝 人的大膽創造,已經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後來有人仿照戲曲人物,把兔兒爺雕造成金 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騎着獅、象等猛獸,有的騎着孔雀,仙鶴等飛禽。特别是兔兒爺騎虎,雖屬怪事, 但卻是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還有一種肘關節和下颔能活動的兔兒爺,俗稱“叭哒嘴”,更讨人喜歡。 它雖為拜月的供品,但實在是孩子們的絕妙玩具。
玩花燈中秋節,有許多的遊戲活動,首先是玩花燈。中秋是我國三大燈節之一,過節要玩燈。當然,中秋 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隻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
早在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将“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 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 稻草燈、魚鱗燈、谷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贊歎。
另外南方還廣泛流傳着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遊戲,在江西、廣東、廣西等 地都有流傳。如《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記: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塔形, 有多孔。黃昏時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俟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 如晝。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廣東潮州的燒瓦塔,也是以磚瓦砌成空心 塔,填入樹枝燒起火來。同時還燃煙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結束後燒燃。而在廣西邊疆一帶的 燒番塔,亦類似這種活動,但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清代抗法名将劉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國侵略 者)燒死的英勇戰鬥,頗有愛國的思想。福建晉江亦有“燒塔仔”的活動。
傳說這種習俗與反抗元兵的義舉有關。元朝确立後,對漢人進行了血腥的統治,于是漢人便進行不 屈的反抗,各地相約中秋節起事,在寶塔的頂層點火為号。類似于峰火台點火起事,這種反抗雖被鎮壓 下去,卻遺存了燒寶塔這一習俗。這個傳說與中秋吃月餅的傳說有異曲同工之妙。
佛教也非常重視中秋節,中秋也是佛子團圓的盛會,一般在這一天,衆多的寺院都會舉辦品禅茶、聽古琴、賞桂花等活動,共度中秋。
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巧是月光菩薩聖誕日,月光菩薩,又稱月光遍照菩薩、月淨菩薩,與日光菩薩并為藥師如來的兩大輔佐。《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曰:“于其國中,有二菩薩摩诃薩:一名曰日光遍照,二名曰月光遍照,是彼無量無數菩薩衆之上首”。“月光遍照”在佛法上表靜定,映現清澈明亮,攝納大千世界芸芸衆生,使之免受貪、嗔、癡三毒煩惱。
中秋節夜晚,佛教弟子禮拜月光菩薩,恭迎月光菩薩聖誕,感念諸佛菩薩功德,常随佛學,遠離三毒煩惱,勤修戒、定、慧三學,願效法菩薩的行迹,處處與人歡喜、處處與人慈悲、處處與人信心,祈願大衆身心安樂,六時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