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多吃飯,才能長個呀!”
“進補一下,能長快點!”
“現在不高,是發育晚,不着急!”
家長們總是希望
自己的孩子能長得高高壯壯
13歲的小雨(化名)
正上初中,是個活潑好動的孩子
但最近一年多身高都維持在160cm
家長就納悶了
怎麼這孩子一年來都沒長個?
趁着暑假
就帶他來到上海六一兒童醫院内分泌專科咨詢
這一查
可讓小雨的爸爸媽媽懊悔不已
醫生診斷小雨已無長高可能
查體後并拍攝骨齡片
顯示小雨的骨骺與幹骺端已基本閉合
也就意味着骨骼停止了生長
醫生告知家長
小雨的身高不會有太大變化了!
下圖為小雨的骨齡片
小雨爸爸說,孩子一直比較矮,但是想着自己以前也是晚長,覺得孩子也一定是晚長。
小雨的爸爸身高175cm,媽媽身高162cm,其遺傳身高應在175cm,那麼為什麼小雨才隻有160cm就不長個了呢?
在内分泌門診,像小雨這樣的情況醫生會經常碰到。
孩子比同齡小朋友矮小,家裡老人家覺得自己的孩子(小朋友的父/母)以前也矮,後面才身高蹿起來的,堅持認為孩子是晚長,遲遲不願帶孩子去醫院檢查。最後等到孩子十多歲,好幾年不長個子,父母着急了,這才頂住老人家的壓力,帶孩子就診,發現已經為時已晚。
個矮?身高不能等!
現實生活中
很多家長對孩子身高矮小并不重視
他們認為孩子是晚長
肯定能等到“蹿個子”
那實際生活中
晚長的幾率有多大呢?
經曆了物質生活極其匮乏的年代,不少家長的印象就是“我們班XXX和XXX,都是上了高中才開始身高迅猛生長呢”。可是,如今營養水平有了很大改善,晚長的比例已極低,往往是100個等待晚長的孩子97個喪失了長高的機會!
還有的家長認為自己就是晚長,孩子肯定随自己!
可實際情況是,這些家長既不能肯定孩子是晚長,又盲目寄希望于晚長;就這樣一直坐等花開,等到後面發現孩子好幾年身高沒變化。 跟同齡孩子的身高差距越來越大,這才開始着急了,去醫院檢查骨齡,發現骨骺生長闆已經閉合,此時悔之晚矣,長高的希望不大了……
身高是人一輩子的事情,小時候影響班裡座位,長大了影響職業選擇、婚戀情況。
上述誤認為“晚長”導緻身材矮小追悔莫及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此,六一提醒各位家長,是否晚長不能憑經驗,更不能憑感覺!
阿根廷足球巨星裡奧•梅西在兒童期被診斷為侏儒症(生長激素缺乏症),但通過科學合理治療,成為了一代巨星。可見,隻要能及時發現,科學治療,孩子完全可以長高。
切莫将兒童“矮小”當“晚長”
現在也有不少家長
把兒童“矮小”當成是“晚長”
其實這兩個名詞所代表的意義并不相同
矮小症
指的是身高低于同年齡、同性别、同地區正常健康兒童平均身高的2個标準差或是3個百分位;
“晚長”又稱“體質性青春期發育延遲”
通常指的是女孩于14周歲以後、男孩于15周歲以後尚無第二性征出現(如男性睾丸增大、女性乳房增大等) ,或女孩18周歲仍無月經初潮。
晚長的孩子,在正常兒童進入青春發育的年齡時,沒有生長加速,但在其他孩子停止生長或生長速度減慢之後,他/她卻出現身高猛長的情況。
仔細觀察可以發現
晚長的孩子是等到“正常發育的孩子已經或即将停止生長後”才開始猛長,萬一你家孩子不是這一類,卻又沒有在最好的時期幫孩子進行身高促進或治療,那不就永遠喪失了幫孩子長高的機會了?
如何鑒别是否晚長?
首先明确一點
就目前的生活水平而言
“晚長”的比例非常低
而且骨齡通常正常或落後于年齡
專家建議
如果家長自己拿不準,最好讓專科醫生來判斷孩子到底是“晚長”還是真正的“矮小”,醫生會通過身高、骨齡、生長發育狀況來綜合評估。
建議3歲以上的孩子每半年測一次骨齡,一旦孩子出現生長遲緩、身高較矮或骨齡提前并且身高不理想的情況時,首先要排查是否存在生長發育疾病:如:生長激素缺乏症、甲狀腺功能減低症、Turner綜合征等,然後再從營養、睡眠、運動、情緒等角度綜合考量。
如果是生長激素缺乏所導緻的矮小,發現太晚(進入青春期後),即使給予治療,也很難逾越之前延誤治療所造成的差距,而且治療越晚,治療效果越差,治療的費用也相對早治療高不少。
最後,六一再提醒一下
對于矮小的孩子
家長切不可心懷僥幸心理
及時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
幫孩子身高盡快趕上來才是最科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