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被禁言一天什麼後果?1習慣網上沖浪的小夥伴,最近應該聽到了一個消息:豆瓣被網信辦約談了,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豆瓣被禁言一天什麼後果?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豆瓣被禁言一天什麼後果
1
習慣網上沖浪的小夥伴,最近應該聽到了一個消息:豆瓣被網信辦約談了。
12月1日,網信辦依法對豆瓣進行約談,并對其處以150萬的行政處罰,理由是“豆瓣網及其賬号屢次出現法律、法規禁止發布或者傳輸的信息,情節嚴重”,措辭非常嚴厲,但并沒有具體透露是怎麼樣的違法信息。
如今,豆瓣所有小組的回複功能已經暫停使用,将在12月17日恢複,到時效果如何,我們拭目以待吧。
不僅如此,公告中還提到,自今年以來,豆瓣網已經被網信辦處罰了20次(平均一月2次),其中多次都被處以頂格的50萬元罰款,累計罰款900萬元。
雖然這年頭,網絡平台被處罰、約談已經不是什麼罕見的事了,但豆瓣,作為一個起點逼格甚高的“文藝青年聚集地”,如今卻飽受诟病,說聲“淪落”毫不過分。
現在的年輕人,一提到某某人是混豆瓣的,腦海裡很少會出現正面的詞了,甚至默默地想要離這種人遠一點,其實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
所以,曾經光環加身的豆瓣,如今是怎麼了?
2
對于不混飯圈、不摻和男女權的網友來說,說起豆瓣,第一時間聯想到的,應該它們家的影視評分系統。
就算豆瓣的其他版塊争議再大,在影視評分方面,豆瓣始終保持着一定的公信力。
2005年,豆瓣網正式上線,并在同年開放對外注冊功能,當時用戶在豆瓣網上主要分享音樂、書籍、電影、電視劇等資源,進行打分、評論,再由算法進行同類推薦,幫助用戶找到找到志同道合的小組,這種玩法對于世紀初的網友來說,是非常新穎的。
所以在開頭那幾年,豆瓣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文藝青年聚集地,氛圍也非常友好。然而小衆的東西一旦被更多人接觸,它也就不再小衆了。随着曝光量增加,體量不斷變大,豆瓣也慢慢地變成了老粉們陌生的樣子。
最先變的,就是豆瓣引以為傲的影視評分系統,由于豆瓣的評分系統自由度非常高,用戶甚至可以在作品還沒上映前,就進行評分。
所有這幾年,誕生了很多影視公司為提高評分,而雇傭水軍刷分的現象,又由此衍生了專門刷差評的“黑粉”,有時一部作品還沒上映呢,水軍和黑粉就已經在下面拉鋸,熱度是上來了,初心和真實性卻已蕩然無存。
其次,就是越來越極端化的豆瓣小組。
豆瓣小組,本意是吸引志同道合的用戶,讓他們圈地自萌的,然而人在自己的世界裡呆久了,必然也會變得固執極端。
可以這樣說,豆瓣如今遭受的處罰,有一大半都是受了小組的連累。
上文提到,豆瓣自今年開始,就已經被處罰了20次,這20次都是怎麼來的呢?
我上網信辦的官網搜索“豆瓣”,發現大半的處罰,都來自每月的用戶舉報。
以6月份為例,網信辦收到的關于豆瓣的舉報,就有26.8萬宗,在全國網絡平台上排名第5,比知乎、頭條、B站和拼多多都要高,這個結果已經颠覆不少人的認知了。
除了每月舉報之外,還有一些社會性事件帶來的處罰,比如今年以來,“躺平”這個詞非常火,和躺平有關的豆瓣小組也應運而生。
本來,“躺平”是對應“内卷”而來的,都屬于比較極端的人生态度,人們自嘲“躺平”,也不是真的就破罐子破摔啥也不幹了,更多的隻是開玩笑的形式。
然而,到了豆瓣的躺平小組上,就出現了很多讨論躺平合理性,鼓吹真正意義上躺平的言論。
這也算了,更極端的是,随着各種各樣躺平論調的産生,消極情緒集結,不少人在小組内對政治和社會進行無腦抨擊,終于踩了紅線,于是今年6月份,數個和躺平有關的豆瓣小組被封,豆瓣也迎來了一輪處罰和整頓。
此外衆所周知,豆瓣小組裡最活躍,也最讨人厭的,就是各種極端女拳言論,基本上屬于正常人隻要看了個标題,都能産生生理不适的那種。
要隻是說說,那也算了,最恐怖的是極端女拳的思維,已經被一些人帶到了現實生活中。
比如,此次豆瓣突然被約談、整改,普遍認為和最近發生的一個惡性事件有關。
11月28日,安徽合肥一名母親帶着一名15個月大的男童,上街去買蛋糕,在選蛋糕的過程中,母親一時疏忽,放開了男童,然而就在幾十秒之後,她回過神來,男童已經不見了。
母親随即報警,然而一個小時後,警方在附近小區找到了孩子,孩子已經從高空墜落,奄奄一息,随後送院不治身亡。
這是一起非常令人痛心的事件,更可怕的是,事後警方調查,孩子是被一名陌生女子帶走并從樓頂扔下的,女子和孩子以及孩子母親毫無關系,完全是在進行無差别傷害。
女子很快就被刑事拘留,警方也在她的社交賬号裡,發現她曾在豆瓣發布大量的極端女拳言論,包括仇視男性、襲擊男童等,還得到了一堆人的支持。
此外,豆瓣和娛樂有關的小組也是長期受人诟病的,比如最出名的“鵝組”,基本上就是粉絲和黑子割據的戰場。
最近發生了一件事,12月1日晚,電視劇《風起洛陽》上映,然而比原定的8點鐘推遲了1個小時。
此時魔幻的事情便發生了:
8點一到,劇都還沒播出呢,豆瓣的評分倒先來了,而且評分都非常極端,要不五星好評,要不一星差評,評論細節都很到位,說得有闆有眼的,不知道的還真以為他們都看過劇了。
原來,從來都沒有什麼客觀評分,隻有所謂的“粉黑大戰”,豆瓣最受人倚重的影視評分功能,也瞬間迎來了無數質疑。
綜合以上種種現象,豆瓣的問題,早就不是一天兩天了。
以“自由”的名義泛濫,越走越極端的小組、資本介入下再也不客觀的評分系統、素質參差的用戶,都将豆瓣帶到了糟糕的境地,甚至可以這樣說,如果再無法找到更好的發展模式,等待豆瓣的,隻有死路一條。
3
說了這麼多,豆瓣的根本問題究竟在哪裡,為什麼無法回到從前了?真的隻是因為用戶太多嗎?
真正文藝的青年畢竟太少,用戶太多,素質下降,的确是拖累豆瓣的一個重大原因,但還不是最根本的原因。
在我看來,豆瓣的症結和世間很多問題都一樣:錢。
豆瓣從開始到現在,其實都沒有探索出一種可以持續發展的盈利模式。
豆瓣的初衷,其實和世紀初很多論壇、平台都一樣,是分享和交流,用戶們做的事也多是為愛發電,憑借興趣和毅力,一點點構築起龐大的資源庫。
很多人對于國内外優秀影視作品、書籍的了解,都是源自于豆瓣,這點功勞還是不能忽視的。
然而,這種用愛發電的模式,在初期規模小的時候還行,一旦做大,就再也維持不下去了。
用戶越來越多,服務器總要有人維持吧,總要有人負責運營和監督吧?
成本都在那裡,但平台始終無法帶來收入,文藝青年還愛窮講究,如果豆瓣提出個收費,估計一水兒全溜了——這世界上,的确還沒有以文藝青年為主要用戶,還能賺錢的平台。
所以,就算豆瓣的電影、書籍闆塊再牛,始終都是無法靠它們來盈利的,思來想去,隻有靠小組的那些人氣,賺點流量錢。
流量這東西,向來都是越具煽動性、越嘩衆取寵的東西,看的人就越多,豆瓣也就幹脆對極端言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最後正常人通通閉嘴了,豆瓣的氛圍也就變得越來越極端,名聲也越來越差。
所以,單純批判豆瓣的惡臭生态,其實并不能解決問題,我相信豆瓣的初心依然是好的,很多人也不願意豆瓣就此倒下,畢竟裡面還是有不少好東西的,但要從根本上改善,隻能探索有效且可持續的盈利模式。
要建立一個好的平台,往往需要很長時間,無數心思和精力,但要毀掉一個平台,實在太容易了,正因為很多人對豆瓣依然有好感,所以才不願意它就此倒下,但豆瓣自己,也真的要争點氣才行。
...
最後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
對你來說,有什麼曾經很美好,最後卻變味甚至消失的平台嗎?
歡迎來一波回憶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