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一世,最重要的是享受過程,最後求得好死。
「曾仕強每日箴言」
|全文共2500字,深度閱讀需8分鐘,受益終生|
無論貧窮富貴,人生短短數十年,生老病死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事。
而且世事無常,誰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出現。
很多人因此戰戰兢兢、患得患失,不知道自己這一生應該怎麼活,或者怎麼度過才算沒白活?
那麼,人活一生,應該抱持什麼樣的态度面對生死?又該如何度過一生?
1
生的曆程,比結果重要
孔子講過一句話:未知生,焉知死。
很多人解釋說,不要管死這些事情,活着做好自己就好。
但其實不是這個意思,如果說死不重要,那孔子為什麼要寫死?
孔子講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對死的看法與領悟,經常對其生存的态度,具有絕對性的影響。
實際上,“死”掌握了每個人的生活言行。我們經常講你不知死活,大家可以從這非常簡單的一句話中看出嚴重性。
如果一個人認為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那這個人就會膽大妄為。
不知道大家是認為死了什麼都沒有,還是死了還沒完。
如果你覺得人死隻不過是開始,那你就知道不要争一時要争千秋,因為死了以後才是千秋的開始,活着就算一百二十年也不過是一百二十年。
我們現在很遺憾,都在争活着短暫的時間,而沒有想到後面還有很長的時間。
劉伯溫先師講過一句話,做人一輩子,做鬼五百年。
你死了以後做鬼要五百年才能清償你這短短幾十年、一百年做人所造下來的一些後遺症。
如果了解了這個,你生的時候就會小心,就會知道自己不要将來死的時候更痛苦,就會知道争一時跟争千秋到底哪個重要。
孔子是争千秋,老子連這個都不争,兩個沒有矛盾,隻是層次不一樣,因為人的層次本來就不一樣。
但是,人活着,生的曆程,比結果重要。
我們今天受西方的影響,把結果看的最重要,其實結果不重要,因為結果就是回去,每個人的結果都是回去。
你能夠平平安安回家你還有什麼憂慮,還有什麼恐懼?
世事多變化,随時有預料不到的變量,以緻人生的遭遇,大多起伏不定,憂喜參半。
我們最後的結果必然是死亡,自古以來就不曾有例外。
因此,人生在世,過程應該重于結果。
既然活着一天,就應該享受一天的樂趣,創造一天的價值。
無論任何艱難險阻、歡樂喜慶,都應該安然處之,欣然接受。
時時是好時,日日是好日,事事是好事,而且人人是好人,抱持逢憂必喜的心情,來享受每一天的過程。
人活一世,最重要的是享受過程,最後求得好死。
2
努力做到哭着來笑着走
我們都是哭着來的,一生的努力就是要笑着走。
那怎麼樣才能夠死得心安理得笑着走呢?
我們必須像曾子那樣“每日三省吾身”:替人家計議事情,有沒有盡心?對朋友有沒有不誠信的地方?傳授學業有沒有不夠純熟的地方?
而且還要時時提醒自己:富和貴,是人人所喜悅的;倘若不依正當道理,即使可以得到也不取;貧和賤,是人人所厭惡的;若是不依正當道理,就算可以避去也不去。
這才是我們時刻不可違背的鐵律。
千萬不可存有僥幸的心理,想着先犯一些過失無妨,将來有機會再補回來。
因為說不定當天晚上就“蒙主恩召”,含着遺憾和悔恨,怎麼能夠死得安然呢?
孔子告訴子路,可以這樣介紹孔子:“他的做人,用起功來連飯也忘記吃;時常高興得一切憂愁都消失了,好像不知道老年就快到臨似的。”
孔子所日夜思念、天天以身作則教導大衆的,便是大道能夠普世推行,世界太平,人民安樂。因此才有“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感歎。
這裡的“朝”“夕”,并不是時間的距離,而是馬上的意思。
“聞道”也不表示聽到道理或是聽懂道理那麼簡單。而是實實在在,聽到天下太平的好訊息。
孔子自認倘若有這麼一天,就算馬上死去,也很樂意。
為什麼?因為已經死而無憾了。一生的志業完成,當然心安理得。死得其時,還有什麼不樂意呢?心安理得,這就是好死。
由此我們可以說,斷定一個人是否好死,不是看他有沒有壽終正寝,是不是無疾而終,更不是壽命有多長久,關鍵是看他臨死之前的心理狀态,是否心安理得。
其實,在任何狀況之下,都可以死得心安理得,這不以外部環境為條件,完全是在于自己内心的控制。
所以,既然我們不知道何時會死,就要時時刻刻都小心謹慎,盡量不做錯事,保持心安理得的狀态,這是儒家最高的理想。
否則現在還是心安理得,明天早上起來又做出錯事,如果不死,還有機會補救。
萬一就在心不安理不得的時候死了,那就連補救的機會都沒有了,不是很冤枉嗎?
很多人認為,儒家思想對人束縛太重,綁得太死,那樣做人太辛苦,其實錯了。
儒家帶給我們最大的是心靈保障。
隻要照孔子的話一步一步去走,什麼時候死都不必在乎,都會心安理得。
這才最了不起,而且隻要用心,我們每一個人都做得到。
3
時刻注意要借假修真
人往生時,關卡就在那裡,一切有形的,都帶不走。
不管你是誰,不管你有幾棟房子,有多少存款,有多少名牌,都被擋住,因為那是全世界通關最嚴的地方。
我們這裡通關還可以限定帶20公斤東西,隻要安全就可以帶走;那邊是毫不留情全都帶不走。
往生時的關卡是全世界邊防最嚴格的地方,毫無私情可言,所以它非常公正。
而且它告訴我們,人這一輩子,所有有形的東西,都是空的。
既然如此,人生為什麼還要這麼忙碌?就是因為我們是借那個假的,來修這個真的,否則就修不了。
不管是佛家,還是道家,都告訴我們借假修真。
也就是說,我們必須通過那些假的東西,才能修到真的東西。真的東西,就是品德。
你看不見,便認為它是假的,而假的東西正是你所看到的實實在在的東西。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原來真的都是假的,假的都是真的。
我們了解了這個,就不會迷惘。就是因為活着的時候認為所有有形的都是真的,等到往生了,在一刹那之間它們都變成假的了。
到那個時候你才想到原來自己一輩子都在忙假的,豈不是很失望、很後悔嗎?
所以,人這一輩子,不管求名還是求利,都要為了自己品德的增加。
我們做任何事情,隻有一個總目标,就是不斷提升自己的品德,這就是在為無數個以後積累福德。
總之,人活一輩子,就是為了求得好死,求得善終。
你出生的時候再辛苦也已經過去了,過去就過去了,現在要緊的是怎麼去善終。
很多人對死亡完全沒有做準備,實際上,你明知道遲早要碰到為什麼不做準備呢?一切都是人要負責的。
所以,平時,凡是應該做的,就要盡量去做,不能因為擔心結果,便放棄大好的機會。
最好能單純地應該做就做,審慎地尋找合理點,時時做到問心無愧,借助所有機會努力提升自己的品德修養。
同時,凡事都要慎始。一開始就做對,後面才不會後悔。
開始馬馬虎虎,然後做錯了才來後悔。多少人一輩子一路錯下去,不斷地在後悔,當然無法獲得好死。
我們終其一生,要求的就是随時随地慎始善終,心安理得地追求品德的提升。
這樣的人無論何時離去,都沒白活。
本文内容:曾教授著述彙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