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中有這麼一個情況,有些字很常見,但是基本是專用的,比如“趙”,這個字大家都認識,但這個字要麼就是當姓氏用,要麼就是當古地名或人名用;還有“劉”,也是一樣,字很常見,但基本隻是當姓氏使用,不怎麼用于組詞。
出現這種情況,也是由于我國文明悠久,所以出現了很多專用的姓氏,地名等。在地名上,中國很多地方會出現一些極有意思的現象,明明是專用地名卻被别的地方搶用。
比如我舉個例子:贛。這個字現在基本就一個地方會用:指江西(當然,江西的贛州,贛江等也包括在内)。可以說“贛及江西”是一個基本常識了,但是呢?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情況:江蘇存在一個贛榆縣(2014年7月贛榆縣撤銷,設立連雲港市贛榆區)。
額,那這就很好玩了,這個“贛”和江西有關系嗎?
從地理上看,這當然是不存在任何關系,那從曆史上來看呢?
江西簡稱贛其實就是因為境内的贛江,那“贛”這個複雜的字到底是什麼意思?
咱們先來看看贛字的由來吧。贛,這個字的形狀非常複雜,所以可以确實是個古字,它的來源有這麼幾種說法,一是“贛巨人”。
“南方有贛巨人,人面長臂,黑身有毛,反踵。”——《山海經·海内經》
因為這個“南方”指的可能是江西,所以就叫贛江。
二是章貢合流一說,贛江是由章江和貢江兩大支流組成的,章貢二字合在一起而得名“贑”。但古代寫字的時候,這個字很容易被誤認為是兩個字,所以為了表示這是一個字,“文”就被當作上标放置在“贑”字旁邊,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贛”字。但此說的問題在于“贛”字先秦就已産生(這個字古代通“貢”),而“贑”字則出現在唐代以後。
郦道元的《水經注》也對“章貢合流”說提出嚴厲批評。
也有說法說這是宋朝形成的,北宋時期贛州叫虔州(也叫“虎頭城”),但因為贛南山區經常鬧民變,1152年再一次發生民變後,朝廷實在受不了,因為“虔”字有“虎”字的一部分,不吉利,于是把這個字去掉了,隻留了“文”字,然後再把章貢兩個字加個文,形成“贛州”。
這個其實也不太對頭,因為贛字很早就出現了,雖然贛州是宋代起的名字,但贛縣在漢代就有了。
但不管怎麼說,“贛”這個字現在完全是有關江西的代稱。
那江蘇的“贛榆”的“贛”呢?
首先,贛榆縣建立很早,1979年,在陝西省臨潼縣趙背戶村秦代刑徒墓中出土兩片書有“贛榆距”、“贛揄得”瓦文墓志,證實贛榆置縣于秦代,“贛榆”之名文獻記載始見于西漢,寫作“贛揄”。
而且,“贛榆”地名中的“贛”字,在贛榆方言中無論文白,一律讀作/gai/,音“蓋”。在贛榆方言中,古鹹攝開口一等去聲勘韻見母字中隻有此字讀/ai/韻母,非常特殊。
那這就是一個很特殊的情況了?為什麼,要知道,“贛”字雖然先秦就有了,但用它來指江西,那估摸着是清朝的事情,先秦時期的“贛”字還不是用來指地名的。也就是說,“贛榆”這個贛和江西肯定是沒有任何關系的。
那為啥會如此巧合?“贛榆”是什麼意思?剛剛說的,贛榆設置縣的時間一開始都不清楚,1979年才确定是在秦代,非常久遠了,那考證名字的來曆自然更困難,清代光緒年代修的《贛榆縣志》對地名解釋了很多,但最後也隻是說了個“無可考據”。
對于“贛榆”地名的來曆,至少有這些種說法:貢榆說,贛字之前是和“貢”一個意思的,朱堯望在《贛榆名義說》中同時提出:“贛,貢也,榆,木之美者也。詠于詩,征于禮,以榆木常入貢,故名”;還有“龠榆山音轉說”, 《南齊書》記載,明僧紹以弟慶符為青州刺史,随郁洲,住龠榆山,郁洲為贛榆舊屬地。這是清光緒年間通州拔貢王文炳于同治至光緒年間主持懷仁書院山長時以訓诂學對贛榆作字訓的考證;也有人認為這是 “鬼臾别寫說”, 《山海經·海外東經》中有“肝榆之屍”,肝鬼同紐,榆臾同紐,他認為肝榆就是鬼臾的别寫。贛榆縣的縣名源于這個民族(東夷的一部分);還有“肝榆之屍說”, 《山海經·海外東經》載:“奢比屍國在其北,獸身、人面、大耳,珥兩青蛇。一曰肝榆之屍,在大人北”。屍即人、人方,即東夷。肝榆之屍即贛榆之東夷…
江西人民母親河贛江
總之,這個“贛榆”目前完全沒有可信的解釋,隻能這麼說:贛這個字一開始雖然就和江西有緣分,但并不是指代江西的,也不會有人聯想的江西(先秦時期江西可以說是一片蠻荒),而是有别的含義;而贛榆建立縣的時候,不知道是因為某些原因,使用了“贛”這個少有的字 ,而且一直延續了下來。
但晚清時期,贛漸漸成了江西的代稱,而贛榆又沒有改名,所以就出現了這種極為少見的情況。
作者:雲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