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伊士運河開通之前,往來歐亞的商船需要繞行好望角才能到達目的地,而在1869年運河開通之後,海上航程縮短了将近一半。當然這隻是經濟層面的計算,一旦牽涉到國家安全,蘇伊士運河起到的作用更是不可估量。
20世紀初的日俄戰争,當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從歐洲起航前往遠東尋仇時,控制運河的英國便拒絕俄國人通過,由此導緻俄艦隊繞行好望角。航程的增加不僅加重了後勤負擔,也使得日本有充足的時間備戰,最終俄軍一敗塗地。而對于處在地中海東岸的以色列來說,蘇伊士運河同樣關乎國家命運。
從地圖上可以看到,埃及控制下的西奈半島能夠單方面封鎖蘇伊士運河和蒂朗海峽,隻要這兩處要道不面向以色列開放,那麼以色列就隻能通過直布羅陀海峽與外界進行航運。這在平時或許隻是損失些銀子,但在戰時卻是要命的事,可不巧的是埃及偏要将以色列從地圖上抹除,因此雙方爆發戰争隻是時間問題。
1967年5月,埃及同約旦、叙利亞簽訂針對以色列的共同防衛協定,以色列感到前所未有的安全威脅。以色列索性先下手為強,于是第三次中東戰争爆發。
憑借卓越的空軍和優秀的裝甲兵,以色列在短短六天時間裡便推進到蘇伊士運河東岸,阿拉伯國家聯軍幾無還手之力。為了防止以色列使用運河,埃及索性炸毀了蘇伊士運河上的橋梁,同時在航道上鑿沉船隻、鋪設水雷,這樣一來以色列确實不能使用運河,但在運河中間行駛到一半的船隻也被迫抛錨。
蘇伊士運河全長163公裡,按照輪船正常的行駛速度,一天之内便可走完,可現在除非打完戰争,否則這些船永遠也走不出去。從後來的曆史發展來看,這批船隻從1967年進入運河到1975年離開,中間整整被困8年。
當時被困的外國船隻一共15艘,其中4艘來自英國、2艘來自西德、2艘來自美國、2艘來自瑞典、2艘來自波蘭,其餘3艘分别來自保加利亞、法國和捷克斯洛伐克。
由于戰争毫無征兆,這些船當時裝滿了各種貨物,有T恤衫、牛皮、小麥、玩具、羊毛、水果、雞蛋和礦石,甚至還有來自澳大利亞的生豬。起初船員們以為戰亂很快就會平息,結果沒成想埃以雙方竟然就此陷入僵局,到1967年10月船員們再也等不下去,于是開始聚集在英國商船“墨蘭普斯”号上商量對策,可惜結果除了等還是等。
期間埃及和以色列互有攻防,夾在中間的外國商船為安全起見,決定将船員分成各組,每三個月輪換一次。不過即便是這樣,所有船員還是在戰争爆發後的第五個年頭全部登岸,此後商船的維護交由挪威一家公司負責。
1973年,經過周密的準備,埃及同叙利亞、約旦一道發動第四次中東戰争,由于事出突然,以色列方面措手不及,一時間以色列面臨亡國的危險。在雙方的交火中,美國商船“非洲幽谷号”被擊沉,不過以色列很快在美國的幫助下穩住陣腳,接下來就是以軍表演的高光時刻。
在以色列無法抵擋的反推下,叙利亞、埃及先後戰敗,冷靜下來的以色列也意識到阿拉伯國家的力量,隻要雙方的敵意不消除,和平就永遠不會到來。最終經過國際社會的斡旋,埃以再度回到談判桌前,埃及承認以色列的存在,而以色列也答應與埃及握手言和。
1975年,已然關閉八年之久的蘇伊士運河再度開放,被困的商船多數已經失去動力,除西德的2艘船依靠自己的動力返回國内之外,其餘均由拖船拖走。短短163公裡的航程居然經過八年時間才能走完,這件事至今讓人唏噓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