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筆、墨、紙、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被稱為“文房四寶”,下列說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用灼燒法可鑒别毛筆羊毫的真僞
用墨寫字畫畫可長久不褪色
紙及造紙原料的主要成分均是纖維素
用石材制作硯台的過程是化學變化
解析灼燒蛋白質産生燒焦羽毛的氣味,因此用灼燒法可鑒别毛筆羊毫的真僞,A項正确;松煙墨性質穩定,因此用墨寫字畫畫可長久不褪色,B項正确;紙及造紙原料的主要成分均是纖維素,C項正确;用石材制作硯台的過程是物理變化,D項錯誤。
答案D
2.我國晉朝傅玄的《傅鹑觚集·太子少傅箴》中寫道:“夫金木無常,方園應行,亦有隐括,習與性形。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裡的“朱”指的是下列物質中的( )
A.HgSB.Cu
C.Cu2OD.Fe2O3
解析“朱”指“朱砂”,是古代常用的一種顔料和藥物,其主要成分是HgS。
答案A
【補償訓練】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下列做法不符合這一要求的是( )
A.鼓勵使用電子貨币以節約能源
B.積極推廣共享單車以減少霧霾和光化學煙霧
C.大力開發化石能源以推動經濟發展
D.支持使用共享快遞盒以減少“白色污染”
[思維導圖]
解析A項,使用電子貨币可以減少制造貨币所使用的木材、金屬等的消耗,降低貨币流通成本,符合要求;B項,推廣共享單車,可以減少燃料的消耗,降低污染物的排放,符合要求;C項,化石能源指煤、石油、天然氣,大力開發利用化石能源,會産生大量的CO2、SO2等廢氣,帶來嚴重的環境問題,不符合要求;D項,共享快遞盒的推廣與使用,可以節省
木材,保護森林,減少“白色污染”,降低成本,符合要求。
答案C
3.分類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列物質分類不正确的是( )
A.化合物:幹冰,冰水混合物,燒堿
B.同素異形體:活性炭,C60,金剛石
C.非電解質:乙醇,四氯化碳,氯氣
D.混合物:漂白粉,純淨礦泉水,鹽酸
解析非電解質是指在水溶液和熔融狀态下都不能導電的化合物,氯氣是單質,既不是電解質,也不是非電解質,故C項不正确。
答案C
4.中華民族有着5 000年燦爛的文明,在中國化學的原始形式是( )
A.煉丹術B.造紙術
C.制火藥D.浣絲綢
解析煉丹術是指我國自戰國以來就創始和應用的将藥物加溫升華的制藥方法,為世界各國之最早者;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改進了造紙術;煉丹起火,啟示人們認識并發明火藥;浣絲綢沒有涉及化學變化,故中華民族有着5 000年燦爛的文明,在中國化學的原始形式是煉丹術。答案選A。
答案A
5.下列過程屬于物理變化的是( )
A.平行光照射膠體産生丁達爾效應
B.紫外線照射下,液态蛋白質凝固
C.鐵在潮濕的空氣中生鏽
D.鋁遇到冷的濃硝酸溶液發生鈍化
解析平行光照射膠體,産生一束光亮的通路,這是膠體中膠粒對光的散射作用,是物理變化,A項正确;紫外線照射下液态蛋白質凝固,這是因為蛋白質發生了變性,屬于化學變化,B項錯誤;鐵在潮濕的空氣中生鏽,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C項錯誤;鋁遇冷的濃硝酸發生鈍化,實質是鋁與濃硝酸反應,鋁表面生成了緻密的氧化鋁薄膜,屬于化學變化,D項錯誤。
答案A
6.人們從冰箱中取出的“常态冰”僅是冰存在的17種可能的形式之一。目前,科學家發現了一種全新的多孔、輕量級的“氣态冰”可形成氣凝膠的冰。下列有關說法正确的是( )
A.“常态冰”和“氣态冰”結構不同,是同素異形體
B.“氣态冰”因其特殊的結構而具有比“常态冰”更活潑的化學性質
C.标準狀況下,18 g “氣态冰”的體積為22.4 L
D.構成“氣态冰”的分子中含有極性共價鍵
解析“常态冰”和“氣态冰”是水存在的不同形式,狀态不同,但是同一種物質,A項錯誤;“氣态冰”和“常态冰”是水存在的不同形式,物理性質不同,但化學性質相同,B項錯誤;“氣态冰”是形成氣凝膠的冰,标準狀況下不是氣體,18 g “氣态冰”的體積小于22.4 L,C項錯誤;構成“氣态冰”的分子是水分子,水分子中含有極性共價鍵,D項正确。
答案D
7.《神農本草經》說:“水銀……熔化還複為丹。”《黃帝九鼎神丹經》中的“柔丹”“伏丹”都是在土釜中加熱Hg制得的。這裡的“丹”是指( )
A.氯化物B.合金
C.硫化物D.氧化物
解析水銀在空氣中加熱時與空氣中的O2反應生成HgO。
答案D
8.《漢書》記載“高奴縣有洧水,肥可燃”;《夢溪筆談》描述“洧水”:“予疑其煙可用,試掃其煤以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此物後必大行于世。”上述“洧水”和“煤”的主要成分分别是( )
A.石油和炭黑B.石油和焦炭
C.油脂和木炭D.油脂和石墨
解析根據洧水“可燃”“大行于世”,可知“洧水”是生産生活中重要的燃料,應是石油;“煤”指石油不完全燃燒産生的煙灰,根據“黑光如漆”“松墨不及”,可知“煤”應為炭黑,A項正确。
答案A
9.下列詩句或諺語可能與化學現象有關,下列說法不正确的是( )
A.“水乳交融,火上澆油”前者包含物理變化,而後者包含化學變化
B.“落湯螃蟹着紅袍”發生了化學變化
C.“水滴石穿、繩鋸木斷”不包含化學變化
D.“看似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湧動”形象地描述了溶解平衡的狀态
解析“水乳交融”是物理上的混合,沒有發生化學變化,“火上澆油”體現油的燃燒反應,發生化學變化,A項正确;蛋白質遇高溫發生變性,發生化學變化,B項正确;“水滴石穿”原理:石頭大多由大理石(即碳酸鈣)構成,其與水、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的Ca(HCO3)2是可溶性物質,随着水流溶解,發生化學變化,C項錯誤;溶解平衡是動态平衡,達到平衡時溶解和結晶過程還在進行,隻是二者的反應速率相等,表面上看是一個靜态過程,D項正确。
答案C
10.下列關于膠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膠體區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質特征是其分散質的微粒直徑在10-9~10-7 m之間
B.光線透過膠體時,膠體中可産生丁達爾效應
C.當用平行光照射NaCl溶液和Fe(OH)3膠體時,産生的現象相同
D.Fe(OH)3膠體能夠使水中懸浮的固體顆粒物沉降,達到淨水的目的
解析膠體區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質特征是其分散質的微粒直徑在10-9~10-7m之間,A項正确;膠體可以産生丁達爾效應,B項正确;當用平行光照射NaCl溶液和Fe(OH)3膠體時,氫氧化鐵膠體産生丁達爾效應,而氯化鈉溶液不會,C項錯誤;氫氧化鐵膠體粒子的比表面積較大,可以吸附水中懸浮的固體顆粒物,達到淨水的目的,D項正确。
答案C
11.分類方法在化學學科的發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下列分類标準合理的是( )
A.根據純淨物的元素組成,将純淨物分為單質和化合物
B.根據溶液導電能力的強弱,将電解質分為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
C.根據是否具有丁達爾效應,将分散系分為溶液、濁液和膠體
D.根據反應中的能量變化,将化學反應分為“化合、分解、複分解、置換”四類
解析根據物質是否由同種元素組成,可将純淨物分為單質和化合物,A項正确;根據電解質在水溶液中是否能完全電離,可将電解質分為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B項錯誤;根據分散質粒子的直徑大小,可将分散系分為溶液、濁液和膠體,C項錯誤;根據反應中的能量變化,可将化學反應分為“吸熱反應、放熱反應”兩類,D項錯誤。
答案A
12.奧運五環代表着全世界五大洲的人民團結在一起。下列各項中的物質,能滿足如圖中陰影部分關系的是( )
選項
①
②
③
④
A.
NaCl
K2SO4
KCl
(NH4)2SO4
B.
Na2SO4
K2SO4
KCl
NH4Cl
C.
NaCl
K2SO4
KCl
NH4Cl
D.
Na2SO4
K2SO4
KCl
(NH4)2SO4
解析NaCl是鈉鹽但是不是硫酸鹽,(NH4)2SO4是铵鹽但是不是鹽酸鹽,A項錯誤;各種物質分類無誤,B項正确;NaCl是鈉鹽但是不是硫酸鹽,C項錯誤;(NH4)2SO4是铵鹽但是不是鹽酸鹽,D項錯誤。
答案B
13.使用下列食品添加劑不會改變原分散系種類的是( )
A.乳化劑B.防腐劑
C.增稠劑D.凝固劑
解析乳化劑是乳濁液的穩定劑,加入乳化劑會形成穩定的乳濁液,能夠改變原分散系種類,故A項錯誤;防腐劑是能抑制微生物活動,防止食品腐敗變質的一類食品添加劑,如苯甲酸、苯甲酸鈉、山梨酸、山梨酸鉀、丙酸鈣等都是可溶性的小分子,所以加入防腐劑不會改變原分散系種類,故B項正确;增稠劑主要用于改善和增加食品的黏稠度,所以加入增稠劑能夠改變原分散系種類,故C項錯誤;凝固劑是使食品結構穩定、使加工食品的形态固化、降低或消除其流動性、且使組織結構不變形、增加固形物而加入的物質,所以加入凝固劑能夠改變原分散系種類,故D項錯誤。
答案B
14.下圖是印在食品包裝内常見小袋子上的部分圖案,該小袋子内的物質最有可能是( )
A.鐵粉B.氧化鈉
C.亞硫酸鈉D.生石灰
解析鐵粉很容易被O2氧化,所以可作脫氧劑。
答案A
15.取少量Fe2O3粉末(紅棕色)加入适量鹽酸,所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應後得到的溶液呈________色。用此溶液進行以下實驗:
(1)取少量溶液置于試管中,滴入NaOH溶液,可觀察到有紅褐色沉澱生成,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反應屬于__________反應。
(2)在小燒杯中加入20 mL蒸餾水,加熱至沸騰後,向沸水中滴入幾滴FeCl3溶液,繼續煮沸直至溶液呈________色,即可制得Fe(OH)3膠體。
(3)取另一小燒杯也加入20 mL蒸餾水,向燒杯中加入1 mL FeCl3 溶液,振蕩均勻後,将此燒杯(編号甲)與盛有Fe(OH)3膠體的燒杯(編号乙)一起放置于暗處,分别用激光筆照射燒杯中的液體,可以看到________燒杯中的液體産生丁達爾效應。這個實驗可以用來區别__________。
(4)取乙燒杯中少量Fe(OH)3膠體置于試管中,向試管中滴加一定量的HI稀溶液,邊滴邊振蕩,會出現一系列變化。
①先出現紅褐色沉澱,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随後沉澱溶解,溶液呈黃色,寫出此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最後溶液顔色加深,原因是______________,此反應的離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稀鹽酸代替HI稀溶液,能出現(4)中哪些相同的變化現象________(填序号)。
解析堿性氧化物與酸反應生成鹽和水,故Fe2O3+6HCl===2FeCl3+3H2O,FeCl3溶液呈黃色。(1)向FeCl3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發生複分解反應,此小題主要考查Fe(OH)3沉澱的制備原理。(2)此題主要考查Fe(OH)3膠體的制法。(3)由膠體和溶液的性質不同,可據丁達爾效應将二者區别。(4)HI既有酸性又有強還原性,I-能使Fe(OH)3膠體聚沉,H+使Fe(OH)3沉澱溶解,生成的Fe3+又能氧化I-生成I2;而HCl隻能使Fe(OH)3先聚沉再溶解。分析(5)時的關鍵在于Cl-比I-還原性弱,Cl-不能還原Fe3+,故導緻現象不同。解題中常見錯因:僅把HI當作“電解質”;僅把HI當作“酸”;忽略了I-的還原性。
答案Fe2O3+6HCl===2FeCl3+3H2O 黃
(1)FeCl3+3NaOH===3NaCl+Fe(OH)3↓ 複分解
(2)紅褐 (3)乙 膠體和溶液
(4)①加入電解質後,膠體發生聚沉
②Fe(OH)3+3H+===Fe3++3H2O
③有I2生成2Fe3++2I-===I2+2Fe2+
(5)①②
16.《本草綱目》曾記載利尿劑甘汞(Hg2Cl2)制法:“用水銀一兩,白礬[KAl(SO4)2]二兩,食鹽一兩,同研,不見星。鋪于器内,以小烏盆覆之,篩竈灰,鹽水和,封固盤口,以炭打二柱香取開,則粉升于盆上矣,其白如雪,輕盈可愛,一兩汞可升粉八錢。”
(1)甘汞(Hg2Cl2)中化學鍵類型主要為________。
(2)KAl(SO4)2所屬物質類别為________(填選項字母)。
A.酸式鹽B.複鹽
C.正鹽D.混鹽
E.硫酸鹽
(3)文中“同研”涉及的操作,若在實驗室通風櫥内完成,則所需的儀器是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則粉升于盆上矣”涉及的混合物分離方法是______。
(5)甘汞(Hg2Cl2)制備反應中,氧化劑與還原劑的物質的量之比為________,該反應中還原産物是________。
(6)已知文中一兩等于十錢,則甘汞的産率約為________(保留三位有效數字,Hg的相對原子質量為201)。
(7)由甘汞(Hg2Cl2)光照可得外科用藥升汞(HgCl2),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已知中《本草綱目》記載的甘汞的分離方法可得,甘汞沸點較低,由此判斷甘汞應為分子晶體,化學鍵類型主要為共價鍵。(2)KAl(SO4)2屬于鹽類物質,含有硫酸根離子,屬于硫酸鹽;隻含金屬陽離子和酸根離子,屬于正鹽;含有兩種金屬陽離子,屬于複鹽,故選BCE。(3)文中“同研”指的是将水銀、白礬KAl(SO4)2、食鹽一起研磨,若在實驗室通風櫥内完成,則所需的儀器是研缽。(4)文中“則粉升于盆上矣”,指的是制得的甘汞(Hg2Cl2)由固體直接變為氣體後又變為固體附着在小烏盆上,故涉及的混合物分離方法是升華。(5)由已知結合氧化還原反應原理,制取甘汞時,KAl(SO4)2作氧化劑,汞作還原劑,化學方程式可表示為4KAl(SO4)2+6Hg+6NaCl3Hg2Cl2+3Na2SO4+2K2SO4+2Al2O3+3SO2↑,由化學方程式可得,若6 mol Hg與8 mol SO反應,生成3 mol SO2,則隻有3 mol SO被還原,故氧化劑
與還原劑的物質的量之比為4×∶6=1∶4;氧化劑發生還原反應,生成還原産物,故該反應中還原産物是SO2。(6)已知文中一兩等于十錢,因為“一兩汞可升粉八錢”,其中“粉”指甘汞(Hg2Cl2),即1 g汞可制甘汞0.8 g,設1 g汞制取甘汞的理論産量為x g。
2Hg ~ Hg2Cl2
2×201 201×2+35.5×2
1 gx g
x== g
産率=×100%=×100%=68.0%(保留三位有效數字)。
(7)甘汞(Hg2Cl2)光照條件下分解生成外科用藥升汞(HgCl2),汞元素的化合價由+1價升高為+2價,因為Cl元素的化合價為最低價态,所以甘汞分解還會生成Hg,故化學方程式為Hg2Cl2Hg+HgCl2。
答案(1)共價鍵 (2)BCE (3)研缽 (4)升華 (5)1∶4 SO2 (6)68.0%
(7)Hg2Cl2Hg+HgCl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