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是弘一法師李叔同1915年寫的《送别》詩裡面的開頭。
長亭古道自古是送别的典範。而弘一大師的《送别》更是文辭隽永秀美,意境極為深遠,非常富有韻味。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柳永的《雨霖鈴》。“長亭更短亭,何處是歸程。”李白的《菩薩蠻》。
古詩中最不能說的就是“長亭”這兩個字了吧,“長亭”仿佛是别離、分别的代指,作為一個蘊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詩詞中時常湧現。
01 古人重情意 惜别離
在古代,交通工具匮乏,道路崎岖難行,時有戰亂匪患,一别動辄數年,再會難期。古人把離别看得很重,生離死别,怕一刻的分離也許就是永久的告别,分别後再相見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何日,有時的分别也許就是永别了。
唐肅宗時劍南節度使嚴武鎮蜀期間,多次到草堂探望杜甫,給杜甫生活上予以照顧,彼此詩詞相贈,互相尊重,結下深厚情意。
後嚴武奉召還朝,杜子美從成都一路送到綿州,又從綿州送到三十裡外的奉濟驿,詩人送了一程又一程,送了一驿又一驿,與嚴公有說不完的知心話,最後揮筆寫下《奉濟驿重送嚴公四韻》,借詩抒發心中依依不舍的别離之情。
公元1188年冬,辛棄疾與陳亮同遊鵝湖,二人引泉水,議國事,談抱負,一談就是十多天,每天有說不完的話,聊不完的内容,這是著名的第二次鵝湖之會。二人性格豪邁灑脫大氣,都有着強烈的愛國情懷,故成摯交。
辛棄疾在陳亮離開後,覺得還有很多話沒有聊完,就策馬去追陳亮。然而天降大雪未能追上,就在一小村莊酒肆喝了一宿的酒,寫下了《破陣子》這篇酣暢淋漓的傳世名篇。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贈汪倫》:“李白乘舟将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交通不便造成離别成為古人生活、工作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時刻,離别時會設宴餞行、舉酒話别、互贈詩詞,從而為我們後人流下衆多流傳千古的送别詩。
在這些優美的詩句中,古道,芳草,柳,笛聲,長亭,山,酒,南浦,灞橋,夕陽,成為古人托物言情、寄情于景的重要意象,水路别離中多有“南浦”一詞,陸路分離中多有“長亭”二字。
“十八裡相送”是中國四大傳說之一《梁山伯與祝英台》中的一個美麗場景,十八裡相送到長亭。元代詩人王實甫寫的《西廂記•長亭送别》,用元雜劇的形式講叙了崔姑娘莺莺十裡長亭送張生進京趕考的别離場景。
交通工具落後,往往一别,多年甚至終生難以再見。因此,古人特别重視離别,告别時托物言情、寄情于景,五裡十裡亭長短,成為文人墨客創作吟詠的一個永恒主題。
02 古人送别詩 尤為垂青“亭”亭子作為中國建築上的重要景觀之一,建築大師們往往能夠巧妙地把它們融入到美麗的自然環境之中。在江南園林裡,檐角飛翹,從郁郁蔥蔥的樹木中探出頭來,顯得十分靈秀,透出半遮半掩的含蓄之美。
亭子因其自身形體的美感,被文人墨客們充分挖掘出來,成為中國傳統文學中的重要意象,自此與文人結緣,宴集之樂、逸遊之興、家園之懷、離别之痛、格物之思、登覽之感等等。
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中,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用翼然形容亭的外部特征,給人呈現出一種翠飛多姿的美感,具有飄逸的動态之美。
在長期的文學寫作中,“亭”漸漸演變成具有文化底蘊和象征意義的意象,在唐詩宋詞中展現出豐富的美學内涵,增添詩詞的感人藝術魅力。
亭在唐詩宋詞中頻頻出現,除了蘭亭、陶然亭、醉翁亭、愛晩亭等有具體名字的亭以外,長亭、短亭、驿亭、風亭、梅亭、溪亭、竹亭、林亭、池亭、江亭等等,成為詩詞中垂青意象。
在中國古代亭台樓榭等建築中,亭最平民化,最具親和力。十裡長亭,王孫貴族還是山野平民都可在此惜别。古道山亭,樵夫墨客都可跻身于此賞雲賞月賞風光。
亭,既可養尊處優地藏身于皇家園林中,也可娴靜地伫立于士子院第,更能樸素地散落在鄉野村郭。正是因為亭是最具親和力的意象,可以與其他意象組合和搭配。
中國文字最具有魅力之處,就在與意象與意象的精心選擇和巧妙結合,由物理反應形成化學反應,形成産生非常美麗的意境,如長河、落日、大漠、孤煙四個意象的組合,多麼優美的一幅畫卷。
亭與柳的結合,晁端禮寫道:“短亭楊柳接長亭,攀折贈君行。”
亭與草的結合,劉翰的《菩薩蠻》“芳草遍長亭,東風吹恨生。”
亭與雨的結合,晏殊的《漁家傲》,飲散短亭人欲去。留不住。黃昏更下蕭蕭雨。
柳永把幾種意象自由靈活結合一起,有了傳世之作《雨霖鈴》,成為抒發離别情緒的名篇。長亭、蟬、雨、舟、淚、煙波、暮雲等意象精巧細膩熔融合一,将詞人與戀人惜别的真摯感情表達得纏綿悱恻,凄婉動人,極其富有藝術感染力。
晏殊《采桑子》,時光隻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長恨離亭。淚滴春衫酒易醒。梧桐昨夜西風急,淡月胧明。好夢頻驚,何處高樓雁一聲。
感傷春日離愁,烘托秋日别恨。意境優美凄切,哀婉動人。詩人、詞人以心靈映射萬象,代山川而立言,生命情感與自然景象交融互滲,構成藝術的意境,一種起于象而超于象之外的審美境界。
亭在中國古代文學中,成為文人表達審美理想、造境抒情的一種手段和寄托,具有深厚的美學意韻和人文底蘊,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寶藏和靈感源泉。
03 分别為何總在十裡長亭
秦漢時每五裡設一短亭,每十裡設一長亭,設有亭長。而每十裡的亭,負責給驿傳信使提供住宿、說養等服務。。
短亭、長亭,為何送别詩中總出現長亭,而且經常與十裡用在一起,“十裡長亭”,作為送别餞行的場所,流傳至今。“送君十裡長亭,折支灞橋垂柳”成為古人送别的經典場景。
經過文人墨客的詩詞吟詠,十裡長亭逐漸演變成送别地的代名詞,原因大緻有三種。
原因之一:源自于官場習俗,古代官員離任,要設宴餞行,而短亭由于地方狹小,容不下衆多人等,因此餞行酒宴一般會設在較大的長亭來舉行,久而久之,成為習俗保留下來。
原因之二:離别時,親朋摯友送一程又一程,仍是難舍難分,依依不舍。然而送君千裡,終有一别,長亭複短亭送了一程又一程,主人還要接着送,客人雖然也不想分别,然而事不過三,終歸還是要走的,就在離城郭最近的十裡長亭舉酒話别,乘酒興策馬揚鞭、絕塵而去。
原因之三:如“柳”有“留”的意義一樣,亭有“停”的寓意,離别時選在長亭是希望親友摯交能夠停下旅途的腳步,長長的停留,永遠也不分别不離别,寄托着旅人親朋好友的良好願景。
十裡長亭霜滿天,青絲白發度何年。
十裡長亭無客走,九重天上現星辰。
十裡長亭花落盡,
十裡長亭望眼欲穿,
十裡長亭水悠悠,
十裡長亭人自醉,
十裡長亭聞鼓角,
十……裡......長……亭……
孟浩然,王昌齡,高适,陳子昂,大唐盛世裡,十裡長亭隻有把酒言歡,吟詩歌賦,不再有别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