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洋洋灑灑五千年,改朝換代二十多次。與其他國家相比,神州大地最不缺少的就是皇帝,而皇帝們最不會缺少的就是老婆,當然除了供皇帝玩樂的後宮佳麗,在皇帝們的生活中最為重要,最為尊貴,也是唯一可以作為正式配偶的便是皇後。
國不可一日無君,而皇帝的後宮更是不可一日無後,不管之前皇帝臨幸過多少女人,隻要沒有娶皇後,皇帝就不能算結過婚,依然要屬于單身狗的行列。曆朝曆代的皇帝基本上都非常重視立後,有些朝代甚至将是否立後,作為皇帝或太子成人的标志,隻有結了婚的皇帝才可以登基或親政。
雖說後宮不能幹政,但作為皇帝的賢内助,皇後在維持宮廷等級秩序,調和妃嫔關系,制衡皇族、內戚和朝臣的勢力上,都起着非同小可的作用,可以說皇帝要想專心緻志做好自己的政治工作,沒有個賢德有能力的皇後幫忙打理後院也會是非常困難的。可凡事都有例外,曆史上還真的有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到死都沒有立後,一直沒有結過婚的成年皇帝,這就是統一中國,擁有豐功偉績的秦始皇。
很多學者認為,秦始皇之所以不願立後結婚,是因為他的母親趙姬與呂不韋和嫪毐兩個情夫的交往,深深傷害了尚且年幼的嬴政,導緻他在内心深處産生了對女性極度的厭惡。這種說法确實有一定的道理,但嬴政是否僅僅是出于對女性的厭惡,而導緻他終生不娶的結論還是值得商榷的。
嬴政痛恨母親和她的情夫們,這是不争的事實,要不也不會誅殺嫪毐三族,把母親囚禁,至死不見了。但或許正是這樣令人痛心疾首的經曆,讓他對婚姻家庭和夫妻關系有了更多更深入的思考。在會稽刻石上,他就不加掩飾地表達了自己家庭婚戀觀:
飾省宣義: 有子而嫁,倍死不貞。防隔内外,禁止淫佚,男女潔成。夫為寄瑕,殺之無罪。男秉義程,妻為逃嫁,子不得母,鹹化廉清。
嬴政在這段話裡,把他的想法表達得很清楚:有子的寡婦,要一心一意照顧孩子,不應該改嫁,也要防範與陌生男子接觸,以免會發生不正當的男女關系。
搞婚外戀,與家庭配偶之外的女人私通的男人,那就象跑到别人家豬圈裡的豬一樣,人人得而誅之。當然,如果女子結婚以後,與其他人私奔的,也要受到同樣的懲罰。
雖說碑文措辭嚴厲,所述先秦古人的道德标準與現代人有不小的差異,但還是不難看出,嬴政對于孩子的成長,還有配偶對于家庭忠誠程度的重視。也由此可見,年幼時母親不檢點的行為,給嬴政的心理确實留下了不能磨滅的創傷,以至于他對背叛家庭行為的容忍度為零,背叛家庭者人人得而誅之! 盡管懲罰手段有些殘忍,但從保護家庭合法權益的角度看,嬴政的三觀還是挺正的。
既然嬴政對維護家庭關系,是有自己的看法和道德标準的,那麼他就按照自己的标準為自己找一位皇後不行嗎?難道他這一輩子真的連一個喜歡的女人都沒有嗎?事實上,還真有一位令嬴政極為敬重的女人出現在他的生活中。
這個人被大家稱為巴寡婦,名清。經營着秦始皇時期全國最大的丹砂生意,富甲一方,是真正的商界女強人。她不僅是嬴政服食丹藥,修建秦始皇陵墓中,以水銀為江河百川的水銀提供者,更為修建長城提供了大量資金。巴清平時樂善好施,福澤鄉裡。在民間也有很高的聲譽。
不過最讓嬴政佩服她的地方是,巴寡婦在丈夫去世後,為夫守節,再未改嫁。這種既有錢有能力,又有善心有氣節的女人,實在是太符合嬴政心中完美女人的标準了。或許在嬴政心中,巴清是偶像一般地存在着,她如同一朵純潔的蓮花,隻能遠觀卻不可亵玩。畢竟最讓他感動的就是她為丈夫守節的忠貞之氣,這樣的形象一旦被打破,偶像在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也會蕩然無存。嬴政與巴清之間,更象是一種超乎男女之愛,靈魂伴侶的關系,一種柏拉圖式純粹的精神互動。
為了感謝巴清對自己事業的無私資助,也為了保障清家族生意的順利擴張,嬴政甚至幫助巴清建立了屬于巴氏家族的私人軍隊。這樣的待遇也給巴清的事業帶來了莫大的機遇和成功。“清窮鄉寡婦,禮抗萬乘,名顯天下。”可見嬴政對這位女強人有着非同一般的信任和恩賞。
到後期,嬴政幹脆把這位令自己真心敬重的女子,接入宮中奉養。言外之意,讓她也有機會享受榮華至極的皇家生活,并且可以經常相見。在巴清去世後,嬴政給予了她極高的禮遇。司馬遷曾說:
秦皇帝以貞婦客之,為築女懷清台。
嬴政不僅賜予她“貞婦”的名号,并且特意修建了懷清台,來緬懷這位仗義疏财,情深義重的奇女子。
可是,即便這位名叫巴清的女子再好,與嬴政終歸有緣無分,隻能成為志同道合的莫逆,守望相助。秦王難道就不能以巴寡婦為道德标杆,為自己選一位皇後嗎?天下如此之大,還不能從其它諸侯國中選一位賢良淑德的公主嫁過來嗎? 這個問題,怕是還真不能。
要知道,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聯姻,大都是為政治利益,聯姻等同于結盟。而嬴政的志向是滅六國一統天下,成為整個國家的老大。在這樣遠大的政治理想面前,他怎麼可能與任何一個國家結為盟友,讓自己的志向受到牽制呢?
既然聯姻諸侯國的公主會成為羁絆,那本國内的貴族千金中就挑選不出優秀的女孩子嫁給嬴政? 非得讓堂堂秦王打光棍兒,當一輩子不婚族麼?别忘了,如果嬴政選取了這種方案,那麼必然會出現另外一類特殊且極有能力在朝局中興風作浪的人群:外戚。
想當年,嬴政十三歲登基後,由于年紀尚幼,可是沒少受趙姬的兩位老情人的壓制。當時呂不韋和嫪毐都依靠與趙姬的暧昧關系,積累了相當深厚的政治資本,成為當時秦國兩大互相對抗的政治集團。
呂不韋成了秦王“仲父”,而不甘示弱的嫪毐也号稱自己是秦王“假父”。在這兩大集團為擴張各自政治利益,不斷進行競争,嬴政不僅受盡了夾闆氣,而且極大地限制了嬴政自主施政的自由,雙方都成為嬴政成年後親政的巨大的障礙。
特别是與趙姬有了兩個私生子的嫪毐,更是飛揚跋扈到無法無天的程度。竟公然在公開場合,對一些大臣叫嚣:“吾乃皇帝之假父,窭人子何敢與我亢?” 公然挑釁朝廷的權威。到最後竟然發展到發動叛亂,要殺秦王,并打算讓自己與趙姬的兒子取而代之。
嫪毐叛亂之時,嬴政已經是22歲的青年了。面對亂局,他處理得異常睿智冷靜。他巧妙地利用了呂氏集團與嫪毐集團間,尖銳的利益沖突,借呂不韋排除異己的迫切需求,順勢以呂不韋一方的力量平息叛亂。在誅殺嫪毐三族,徹底鏟除嫪毐集團的勢力後,又尋機逼死了呂不韋,将權力徹底集中到了自己手裡。
呂不韋和嫪毐與趙姬還僅僅是情人關系,與整個秦王室并沒有親緣關系,他們集團内部的核心成員還并真正未攪入王族内部繼承人選拔的争奪。說白了,雖然在最後時刻嫪毐起了反心,但核心矛盾依然隻是集中于掌權,并非奪位。但即便如此,這樣的政治鬥争已然是驚心動魄,如坐針氈了。如果再因為聯姻的關系,摻雜了奪嫡之争,實權派的臣子中,再多上幾位國公爺或國舅爺,怕這鬥争會更複雜,更血腥,更殘酷。這些問題,對從刀尖上走出來的嬴政來說,肯定會心有餘悸的。
一個22歲的年輕人,若是在今天,恐怕還隻是一個尚未走出大學校園,對社會懵懂無知的孩子。但嬴政卻已經曆過血雨腥風的政治鬥争,成長為一名權謀于胸,非常成熟的政治家了。對于自己婚姻對人生的影響,他是非常清楚的;對可能産生的麻煩,他也是心生忌憚的。雖然年輕,但嚴酷的事實,讓他在布局自己私生活上,定然産生了巨大的影響。沒有正式的婚姻,自然也不會有名正言順的外戚,也自然會少了對權力,特别是皇位繼承權,異常貪婪的觊觎,自然也會少了爾虞我詐的殘酷鬥争,少了在鬥争中的提心吊膽,如履薄冰。與其給自己找一堆麻煩,還不如始終不婚,讓那些熱衷後宮争鬥的人,無機可乘。
況且在秦始皇那個年代,如果沒有正式的妻子,就不能有順理成章的法定繼承人。雖然沒有立後,但據專家考證,嬴政至少有二三十個子女,兒子起碼也有十多位。沒有正式的皇後,那麼所有的皇子都是庶子,雖說長幼有序,但在宗法制已經深入人心的先秦時代,嫡長與庶長的區别還是很大的,沒有嫡長子,自然也就沒有了上天注定理所應當的皇太子,雖說長子繼承也符合禮法,但與嫡長子繼承的權威性相比,還是要弱化了很多。
所以秦始皇不僅沒娶皇後,甚至是連太子也沒有立。估計他的意圖是想在兒子中挑選一個最有才幹,最有能力的,能将他的功績萬世傳承的人選,來繼承皇位吧。或者,他在巴清全力以赴的資助下,對自己求仙訪道,追求長生不老的結果充滿自信。既然能夠長生不老,那就幹脆自己把這個皇位千秋萬代地坐下去好了,還立啥太子? 說不定兒子還沒老子活得長久。反正這輩子統一了中國,幹了前無古人的大事,擁有了人間最尊崇的地位,并且陪伴過自己仰慕的紅顔知己,已經非常有價值了,至于是否結婚,于曆盡千帆的嬴政而言,去糾結這些世俗的禮法,又有何意義,有何必要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