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禮根創作的糧食畫《水稻之父》
金燦燦的稻谷壓彎了稻杆,一位老人端詳着顆粒飽滿的水稻,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背後廣袤的田野一派豐收景象……這幅向袁隆平院士緻敬的《水稻之父》的畫作,與其他圖畫不同,它是用五顔六色的糧食“畫”出來的。
“袁隆平院士用畢生心血研究水稻,不僅讓我們吃好飯,而且讓我們種糧緻富,我就以糧食為原料作了這幅畫,表達對他的敬意。”9月22日,鄖西縣上津古城四街巷内柳墨畫苑,創作者汪禮根介紹。
環顧柳墨畫苑,牆上挂滿一幅幅精美的糧食畫,牆角竹木架上擺滿裝着五顔六色糧食的玻璃罐。“這些糧食就是用來作畫的‘顔料’。”汪禮根說,牆上的畫少則要幾千粒糧食,多則萬粒以上,《水稻之父》大約用了10萬粒糧食。
讓人沒想到的是,今年44歲的汪禮根,竟是聽力殘疾人。汪禮根出生在鄖西縣上津鎮吳家溝村一個農民家庭,因兒時一場疾病,緻使他一隻耳朵失聰,另一隻聽力受損,但他心靈手巧,從小對作畫特别感興趣,經常在河裡找五顔六色的石子拼出畫作。2012年,汪禮根在曬稻谷時突發奇想:“石子能作畫,那金燦燦的稻谷應該也能作畫!”想到這裡,汪禮根于是買來膠水等,開始探索以糧食作畫。
汪禮根創作糧食畫
五谷糧食畫,原料主要是芝麻、小米、小麥、大米、油菜籽和各種豆子等,田園、山川、人物皆可入畫,而且天然環保,寓意吉祥。堪稱餐桌五谷變藝術,“口中糧”變“精神糧”。
因為百分百原生态、純手工制作,繪制一幅糧食畫需要作者投入極大的精力。“拍照、選主題、底闆制作、糧食處理,繪制一幅畫少則半月,如果畫幅大一些、圖片樣式複雜一些,可能半年都做不完。”汪禮根介紹,價格方面,畫幅越大、内容越複雜、價格越貴,中小幅的400到2000元不等,大幅的要3.8到4.2萬元。
随着汪禮根技藝成熟,他在圈内逐漸小有名氣。10年來,他創作出200餘幅糧食畫,其中14幅作品被收入中國郵政“國家名片”,并被“一帶一路中國夢”珍藏版郵冊收錄,這也是全國唯一以五谷雜糧為素材創作的作品被正式收錄。2020年12月,汪禮根被授予 “湖北省自強模範”榮譽稱号。今年2月,《水稻之父》畫作在首屆全省殘疾人書畫大賽上斬獲三等獎。
汪禮根獲得諸多獎項及表彰
“偶然路過發現這家店,進來看到糧食畫,一眼就愛上了。創作糧食畫的過程讓我感到平靜與快樂,現在我已跟汪店長學習糧食畫兩年多了。”柳墨畫苑學員林萍,說起自己與糧食畫結緣的故事,感慨萬千,“現在我也有一門可以謀生的手藝了。”
“最多的時候,有5個人在我這學習糧食畫,現在還有一名江西學員。”汪禮根的學員大多是待業人員,也有殘疾人,不善言辭的他淡淡地說:“我想盡我所能,幫助更多的人。”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許應鋒 通訊員 鄒景根 白陽)
湖北日報客戶端,關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僅為用戶推送權威的政策解讀、新鮮的熱點資訊、實用的便民信息,還推出了掌上讀報、報料、學習、在線互動等系列特色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