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347年開始,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突然席卷了歐洲。在之後短短六年時間裡,可怕的瘟疫奪走了約2500萬歐洲人的生命,占當時歐洲總人口的三分之一。由于感染瘟疫後死去的患者屍體呈現黑色,因此當時歐洲人稱這個瘟疫為黑死病,其實也就是我們現代醫學上所稱的鼠疫。
導緻黑死病的主要原因是鼠類和其他齧齒類動物身上所攜帶的鼠疫杆菌通過中間宿主跳蚤傳播到人類身上。此外,黑死病患者也可以通過飛沫和直接接觸等方式,将鼠疫杆菌傳染給其他人。
第一波黑死病肆虐歐洲的時間在1347年至1353年,這便是曆史上大名鼎鼎的歐洲中世紀大瘟疫。然而此次疫情過後,黑死病并沒有在歐洲消失。在此後的三百多年時間裡,黑死病的“魔爪”還時不時在歐洲各地出沒,比如1596年至1602年的西班牙鼠疫導緻約50萬人死亡;1665年肆虐英國的鼠疫僅在倫敦地區就造成每周數千人死亡的悲劇。然而,長期籠罩在歐洲人心中的黑死病陰影卻在17世紀後期悄然消失了,這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呢?
首先,黑死病第一波在歐洲瘋狂肆虐後,進入了一個相對低谷期。黑死病超強的緻死性導緻大批易感染人群死亡,幸存的人群要麼本身就不容易被鼠疫杆菌感染,要麼是被感染後康複獲得了免疫力,再加上大批人員死亡解決了人群密集交叉感染的問題。因此當黑死病快速殺死大批宿主後,其傳染鍊條逐漸中斷,肆虐中世紀歐洲的黑死病疫情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然而,黑死病的噩夢并沒有就此徹底結束。雖然黑死病傳染鍊條在人類身上逐漸中斷,但在鼠類和跳蚤的世界中卻依然繁榮昌盛。因此在此後三百多年時間裡,黑死病依然時不時就卷土重來。後來發生的疫情有時候嚴重,有時候相對輕微,逃過上一波黑死病疫情的地區往往成了後來發病的重災區。不過由于人們有了上一次對抗疫情的經驗,因此在後來與黑死病的“戰鬥”中就不再顯得那麼手足無措了。
當時歐洲人已經意識到通過隔離的方式能有效控制傳染源和切斷傳播途徑,因此對來自疫區的車隊和船隻都采取隔離40天的做法,這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黑死病的瘋狂傳播。隻要隔離成功,40天時間足以徹底中斷傳染鍊。
不過,隔離方法也并不是總能奏效。因為這項規定雖然能将病患與健康人群分隔開來,但卻無法阻止老鼠和跳蚤越境。況且隔離制度有時候在人為的影響下也沒有被嚴格執行。因此,局部地區的黑死病疫情還是時不時就會發生。
14世紀末開始的文藝複興不僅給歐洲帶來了科學與藝術的革命,同時也大幅提高了歐洲人的生活水平和衛生條件。黑死病的中間宿主跳蚤被大量消滅,這就大幅降低了人類感染黑死病的概率。此外,歐洲許多地方的房子從木質結構逐漸改為磚瓦結構,老鼠沒有了像稻草屋頂那樣的居所,跳蚤也失去了從屋頂鼠身上跳到人類身上的機會,這在不經意中拉開了人類與傳染病的距離。
還有一種存在争議的說法認為,一種被稱為“僞結核杆菌”的鼠疫杆菌變種很容易傳染人類,但很少造成緻命傷害。被僞結核杆菌傳染過的人就會産生對黑死病的免疫力,因此黑死病在歐洲的傳播變得愈發困難,直至最終消失。
最後來總結一下,黑死病在歐洲消失的過程:首先,第一波黑死病大幅減少了歐洲的人口密度,并留下了不易感染人群;其次,隔離制度的建立有效控制住了黑死病的傳染源和傳播途徑;最後,生活條件和衛生條件的改善極大降低了人類感染黑死病的概率。
通過了解黑死病在歐洲消失的過程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經驗:在對抗傳染病的“戰鬥”中,盡量遠離人群密集處,做好個人防護和自我隔離工作,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隻要做到這幾點,傳染病其實并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可怕。
參考文獻:《瘟疫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