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正是家中頂梁。上有白發高堂,下有嬌兒稚子,前是茫茫歲月煙塵,後有莽莽生活追兵。此時,最怕生病,舉步艱,行路難。
而這正是36歲老王真實寫照。老王黑龍江人,因嗓子不舒服、喝一口水就嗆咳,吃飯吞咽困難,起初以為是嗓子發炎,就去當地醫院耳鼻喉科就診,醫生給老王做檢查時,發現老王舌頭向右歪斜,就讓老王趕緊做影像檢查,結果是顱内占位性病變,高度懷疑是脊索瘤。
老王務農,經常下地幹活,平時身體很好,也沒有不良嗜好,他怎麼也想不通,竟然被腦瘤找上門。
由于當地醫療條件有限,經多方打聽,老王媳婦帶上老王找到了首都醫科大學三博腦科醫院神經外科七病區吳斌教授團隊。經檢查,術前診斷初步考慮是脊索瘤或軟骨肉瘤,而術後病理最終顯示是軟骨肉瘤,位于後中顱窩右側!
“偏愛”中青年的顱内軟骨肉瘤
在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是沒有原因,隻不過是被抽到了不一樣的牌,面對或早或晚的命運。老王的“想不通”,也是醫學正在研究的謎底。軟骨肉瘤常見的惡性骨腫瘤之一,好發于骨盆、肋骨及肩胛骨,其具體病因不詳,目前尚存争議。而老王确診的顱内軟骨肉瘤臨床上較為罕見,占顱内腫瘤0.15%,好發于顱底。有研究文獻認為,顱内軟骨肉瘤源于胚胎時期的軟骨殘留或硬膜成纖維細胞化生。
36歲,老王的本命年,也是顱内軟骨肉瘤的高發年齡段。根據文獻顯示,顱内軟骨肉瘤發病年齡範圍很廣,平均年齡39歲,多見于20到30多歲,男性多于女性。首都醫科大學三博腦科醫院神經外科七病區副主任楊慶哲介紹,64%的顱底軟骨肉瘤位于顱中窩,14%位于顱中後窩,14%位于顱前窩,7%位于顱後窩。
軟骨肉瘤呈緩慢浸潤性生長,症狀在初期不典型,開始多較輕微,未能引起患者重視與及時就醫。在嗓子出現問題時,老王考慮到父母年紀大,兒女又小,就一直未在意,硬扛着。“因為他性格平時都比較急,吃飯也急,我就以為是他生活習慣問題,也未放到心上。”老王的媳婦補充道。
直到1年前,老王開始陸續出現“喝一口水都會被嗆着,吃一口飯都費很大勁吞下去”,走路不穩等症狀後,在朋友提醒下,老王媳婦意識到,老王似乎真“病”了。
妙手去沉疴
當聽到老王這些年的症狀都是因顱内軟骨肉瘤造成時,老王媳婦有點不敢相信,語氣又帶點自責,“如果早知道是腫瘤,早就帶他來醫院就診了,也不會等腫瘤長這麼大。”
老王來院就診時,顱内軟骨肉瘤已經長到4cm*5.9cm*5.4cm。一開始,根據老王的病史及影像檢查資料,吳斌教授團隊初步考慮是顱内軟骨肉瘤或顱内脊索瘤。
之所以出現上述結論是因為顱内軟骨肉瘤術前診斷很難。顱内軟骨肉瘤由于發病率低,臨床症狀和影像學表現缺乏特異性,很難與其他顱底腫瘤相鑒别,特别是顱内脊索瘤,兩者常常容易混淆,最終需要依靠病理檢查确診。
兩者的治療都是以手術治療為主。吳斌教授介紹,顱内軟骨肉瘤常與顱内的重要結構如下丘腦、腦幹及顱底重要神經血管相鄰,而且腫瘤又多呈膨脹性生長,症狀和體征出現相對較晚,同時又因多數腫瘤血供豐富,造成全切困難,對術者要求極高。即經手術切除大部腫瘤後,邊緣處或死角處可能還會殘留有體積較小的腫瘤,此時還需要利用質子刀、伽馬刀、射波刀、放療等輔助治療。
經綜合評判,吳斌教授團隊為老王行“右側颞枕聯合CPA開顱腫瘤切除術”,由吳斌教授主刀,術中切除幹淨,未見明确的腫瘤殘留。并且,手術并未損傷神經。術後,老王感覺一下子“輕松”多了。
術後需定期複查
人到中年的大坎兒,老王在命運的眷顧和良醫的幫助下,邁過去了。腫瘤預後與手術切除程度及病理類型密切相關。在病理檢查上,顱内軟骨肉瘤分為标準型、問葉型和黏液型。老王的顱内軟骨肉瘤最終病理檢查是高分化軟骨肉瘤Ⅰ級,屬于預後較好的那種。
因為之前受腫瘤壓迫,老王吞咽功能有受影響,術後可以吃點流食,還需要慢慢恢複。“我現在已經讓他練習吃奶豆,打算出院回家之後,把食物打碎,給他多補充營養,好好給他養養。”老王媳婦說,現在感覺一家又守得雲開見月明。
楊慶哲指出,顱内軟骨肉瘤的預後雖然優于脊索瘤等顱底腫瘤,但鑒于其易局部複發,患者需要定期複查以便早期發現,根據情況決定再次手術或放療,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另外,他提醒道,“軟骨肉瘤根據其發生部位、腫瘤大小、生長速度,而出現相應的症狀和體征。如果是發于四肢長骨與骨盆,以鈍性疼痛為主,局部腫塊,無明顯壓痛,如果出現壓迫神經,可引起放射性疼痛、麻木等。如果發于顱内,會出現頭痛、腦神經麻痹、腦積水、走路不穩等症狀,如果有上述症狀,一定要及時去醫院就診,排除病變。”(白宣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