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清一代,曆代皇帝無不對太宗文皇帝皇太極推崇備至。其父太祖高皇帝固然是統一女真諸部落,建立後金政權首創者,然而這個政權充其量算是占有東北的割劇地方的霸主而已。皇太極則不然,他不但是大清稱帝第一人,更是八旗軍隊入主中原、一統天下的實際奠基者。正因為如此,皇太極的子孫們最終給這位傑出的帝王上的美谥是: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并定其廟号曰太宗。
自漢以來,皇太極與漢之太宗劉恒、唐之太宗李世民、宋之太宗趙光義、明之太宗朱棣相比,其偉烈豐功絲毫不遜于這些以往的帝王。惜乎天不假其年,倘若上蒼再給他幾年時光,那麼入主中原、一統天下的大清第一帝就非皇太極莫屬。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位傑出的帝王在五十二歲的壯年就溘然長逝呢?這得從崇德六年(公元1640年)發生的三件大事說起。
第一件大事是清軍占領了整個遼東(甯遠除外),同時消滅了明軍在遼東的主力,更主要的是生擒了明王朝最後一顆救命的稻草,大明欽差大臣、薊遼總督洪承疇。
生擒洪承疇之戰是在明清之間關外最後的生死對決——松錦大戰。這場戰争在明朝來說是動員了舉國之力,并且任用在鎮壓農民起義中非常得力的能臣洪承疇為主帥。明崇祯帝的态度非常明确,他就是想畢其功于一役,從而徹底解決關外新崛起的皇太極政權。
戰争的起因是清軍圍困明朝的關外軍事重鎮錦州。當錦州被清軍圍困時,明總兵錦州守将祖大壽上書崇祯帝以為,如果錦州淪陷于敵手,大明的軍民在關外将再無立足之地。
正因為如此,明崇祯帝急命在鎮壓農民起義前線的洪承疇來京述職,并命他以欽差大臣、薊遼總督的身份率領王樸、楊國柱、唐通、白廣恩、曹變蛟、馬科、王廷臣、吳三桂八總兵,帶步騎十三萬會兵于甯遠,以圖解救錦州之圍,并徹底打敗清軍。
這場戰争自明崇祯十四年(清崇德六年,1641年)三月洪承疇率部入紮甯遠城始,到第二年四月洪承疇在松山城被俘止,戰争整整持續一年有餘。
戰争初期明軍獲勝,遠在沈陽的皇太極聞迅憂心如焚,不顧自己患病,于八月日夜疾馳500裡趕赴松錦前線。
皇太極到達前線時便不顧流着鼻血親往戰場觀看兩軍戰鬥的形勢,他在誇獎洪承疇用兵有方,吳三桂作戰勇猛的同時也發現明軍的短闆。
皇太極根據明軍首尾不相顧的弱點,決定采用掘深壕斷敵糧道之策。就這樣,清軍在一天之内從錦州西南往南,穿越松山、杏山之間的通道,一直到出海口,共掘了三道深八尺的深壕,從而把明軍徹底包圍起來,斷絕了其與後方的一切聯系和糧饷之路。
戰争至此,本來洪承疇等人尚有可為,但遠在北京的崇祯帝偏偏在這時聽信了兵部尚書陳新甲之言,逼迫洪承疇速戰速決。這下子正中了皇太極的下懷,結果一戰下來,除了吳三桂率三萬殘兵敗退甯以外,明軍幾乎全軍覆滅,就連主帥洪承疇亦在松山城陷落時被俘。
第二大件事就是明清松錦大戰正酣時,沈陽傳來愛妃海蘭珠病重的消息,皇太極得報後向多爾衮等人布置好最後的與明軍決戰,便立即趕回沈陽。遺憾的事是當他趕回沈陽時,宸妃已經病逝。
看着隻有三十三歲的宸妃的遺容,皇太極悲不自盡,任憑皇後和諸王公大臣如何勸解,皇太極依然是幾次哭得昏厥過去。
唉…行文至此,再加上我略讀些清史,我方知清初兩代皇帝——皇太極和福臨是情種。
海蘭珠孝端文皇後之侄女,孝莊文皇後(順治帝生母)之姐姐。她自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入住沈陽盛京皇宮時,一直以美貌與溫柔著稱于大内。其所生之皇八子竟然讓皇太極下诏赦天下,光憑這點足見這個女人在皇太極心中的影響力。
第三件大事就是皇太極淩遲處死了自己的最小兄弟,也就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六子費揚果。
本來說海蘭珠之死讓皇太極魂魄頓失,他可以拋去勝負未定的松錦戰場回京探視海蘭珠,可見這個女人在其心目的重要性是沒有任何所能比拟的。
從現有的史料來看,在海蘭珠治喪期間,由于衆多王公不遵禮制,先後遭受處罰者達數十人。其中受罰最重者是郡王阿達禮與輔國公紮哈納。
本來這件事就應該到此為止。但就在此時皇太極的親弟弟、努爾哈赤的老兒子費揚果突然被奴仆告發謀反。
起初皇太極對此不甚重視,但告發者不但信誓旦旦的稱費揚果早已和莽古爾泰一起謀反,更有甚者他知道宸妃之死不悲反喜,甚至不顧禁令在府中作樂。
聽罷此報,皇太極根本沒做任何調查,因為在他心裡宸妃比任何人都重要,所以他就直接下令将弟弟處以千刀萬刮之刑。
這樁冤案直持續到康熙年間,适逢康熙帝平反莽古爾泰兄弟之際,費揚果的曾孫尼堪請複宗籍時,康熙帝隻能以年代久遠之名恢複了這支皇親的紅帶子的權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