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翼賺蘭亭圖》(局部) 唐 閻立本
說到茶的别稱,古人可是為它取了一籮筐的名字,如葉嘉、玉川子、清風使、滌煩子、雲華、月團、碧霞、玉蕊、雪芽等等,不僅好聽還極富詩意。但是曆史上也有一些聽起來和茶扯不上關系的别稱,讓人乍聽起來摸不着頭腦,究竟它們和茶有哪些淵源呢?
“水厄”走紅,緣起晉陽侯王濛
人們給茶起别稱,一般都取其清新淡雅之特點,但是,茶還有一個寓意似乎不太好的别稱——水厄。三國魏晉時期,“水厄”一度成為達官顯貴交際圈裡的流行熱詞,甚至對曆代的詩人影響挺大,在其文學創作中也頻繁用到該詞。那麼讓“水厄”能夠蹿上熱詞榜的是何人呢?
先簡單介紹下魏晉南北朝時期茶文化發展的一個大緻背景。那是個分裂動蕩、政權不斷更叠的年代,整個社會處于快速發展狀态,中國茶文化就在該時期萌芽以及起步發展。南宋張淏所著《雲谷雜記》記述:“飲茶不知起于何時。歐陽公集古錄跋雲,茶之見前史。自魏晉以來有之……但當時雖之飲茶,未若後進之盛也。”
大約在東晉時期,安居江南的富庶之士,開始喜歡在青山秀水之間清談,茶自身的清雅内蘊,被一些文人雅士發現,遂将之作為精神寄托。王濛(公元309年—公元347年)生于門閥貴族“太原王氏”家族,晉穆帝永和年間被封為晉陽侯,擅長書法、繪畫,與同時期的劉惔、桓溫、謝尚并稱為“四名士”,亦被譽為“永和名士”的冠冕。王濛特别嗜茶,經常分享給别人,家裡來客人時,他必以茶熱情款待。
但,也不是所有人同王濛一樣愛喝苦澀澀的茶。當時,社會飲茶習俗還沒廣泛流行,茶飲制作多為大雜燴式的煮飲法,士大夫中有很多人其實喝不慣茶。因此,每次拜訪王濛時,大家就非常害怕,因為不好駁主人家面子,往往皺着眉、恨不能捏鼻當湯藥灌下。長此以往,大家一聽說“王濛有請某某”,便打趣對方:“今日又要遭水厄了!”
“水厄“一詞由此而來。三國魏晉時期,起初不習慣喝茶的人往往就戲稱茶為“水厄”,後亦作“嗜茶”的代稱。再之後,這個叫法越來越流行,常常現身于詩詞作品中,尤其在茶飲之風盛行的宋代,如歐陽修《次韻再作》中寫道“客遭水厄疲捧碗,口吻無異蝕月蟆”,黃庭堅《答黃冕仲索煎雙井》中的“不嫌水厄幸來辱,寒泉湯鼎聽松風”,又如樓鑰《次韻黃文叔正言送日鑄茶》中所寫“七碗自煎成水厄,笑看腹似支離瘿”等等。
琅琊王氏後裔王肅與“酪奴”
曆史的指針轉至公元493年,因朝廷政治鬥争激烈,高門“琅琊王氏”後人王奂和幾個兒子被齊武帝蕭赜滅口,王奂的兒子王肅化裝成僧人向北方奔逃,并投奔了北朝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而“酪奴”這個茶的别稱,就是由王肅得來。
東晉南朝,南方飲茶之風遠甚北方。南齊武帝臨終遺诏,“祭敬之典,本在因心。東鄰殺牛,不如西家礿祭。我靈上慎勿以牲為祭,唯設餅、茶飲、幹飯、酒脯而已。天下貴賤,鹹同此制。”餅、茶飲、幹飯、酒和脯(肉幹)應該是當時南方通行的飲食。同時期的北方流行的飲料則是奶制品“酪漿”。
王肅剛到北魏時,吃不慣北方的奶酪和羊肉之類,而常吃米飯、鲫魚湯,渴了就喝茶水。當時的鮮卑貴族取笑他茶一喝就是一鬥,還給他起了“漏卮”外号。後來一次宴會上,王肅反常吃了很多羊肉和奶酪。孝文帝拓跋宏看到就問他:“和你們漢人的口味相比,羊肉鲫魚湯,茶和奶酪,哪一個好?”
面對突如其來的靈魂拷問,王肅機智答道:“羊是陸地上最美味的食物,魚是水裡最鮮美的食物。個人喜好不同,兩個都是珍味。如果憑借味道比較,沒有誰優誰劣。羊就好比是齊、魯等大國,魚則像邾、莒小國。”這時他又說:“唯茗不中與酪作奴。”關于這個說法,王肅可能玩了把文字遊戲,一方面,讓大家聽起來像是在讨好皇帝,說茶是酪漿的奴隸;另一方面,其實可以理解為隻有茶不是給酪漿做奴隸的。
不吃柑橘,皮光業偏喝“苦口師”
“苦口師”之名源于晚唐文學家皮日休之子皮光業。在大唐數百位詩人中,論茶詩之創作能力,其父皮日休可以排得上前三,他的《茶中雜詠》組詩與陸龜蒙的《奉和襲美茶具十詠》,是詩歌中難得一見的唱和詩,形象地描繪了唐代茶文化的事實,為後世對于茶葉文化和茶葉曆史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素材,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
說起皮光業,他自幼智慧,十歲能作詩文,頗有門風。皮光業容儀俊秀,善談論,氣質倜傥,如神仙中人。皮光業是一位資深的茶客,深得其父真傳,也極其懂茶、愛茶。吳越天福二年(公元937年),在他做丞相期間,表兄弟邀他品嘗新柑,并設宴盛情款待。
聚會那天,朝廷顯貴衆集,筵席殊豐。本來是品柑橘之宴,皮光業卻不顧眼前美食美酒,也一眼不瞧新鮮可口的柑橘,進門就大呼“我要喝茶!我要喝茶!”于是,侍奉的下人趕忙端來一大海碗的茶湯,皮光業也不顧丞相的威儀了,捧起碗來就是一頓猛喝。随後,他即興吟詩道:“未見甘心氏,先迎苦口師。”席間衆人笑說:“此師固清高,而難以饑也。”茶之有“苦口師”之雅稱,典出于此。
其實,以上所舉“水厄、酪奴、苦口師”,不過“茶之别稱”的冰山一角。茶,自傳承幾千年以來,其用途、泡法等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稱号也随意境、年代、習俗等持續在推陳出新。中華千年茶史,文化底蘊深厚,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好好挖掘。
文并圖/吳洛娴(高級茶藝師)
,